一档节目何以引燃文化文博热? | 《国家宝藏》研讨会召开

地方资讯南方网2018-03-29 08:56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电视节目如何实现对公众的文化引导作用?传统文化如何依托电视艺术吸引年轻人?央视如何做到“国家舞台的创新与坚守”,实现“全媒体时代的引领与传播”?《国家宝藏》研讨会对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国家宝藏》做到了“国家舞台的创新与坚守”,实现了“全媒体时代的引领与传播”。3月28日,在《国家宝藏》研讨会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对节目表示了肯定。慎海雄说:“《国家宝藏》用实实在在的效果和口碑证明了——创新虽然很难,但是坚守初心,海阔天空地想,脚踏实地地干,就一定能够拿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作品。”

参与研讨的主创团队、业界专家、跨界学者等从考古文博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角度入题,就新时代文化节目的创新传播展开了探讨。

一次文博节目的新探索

2017年12月3日,《国家宝藏》在央视综艺频道首播。这档节目与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合作,将文博领域与综艺形态相融合,通过对27件国宝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10期节目的播出在收获不俗反响的同时,也引发了大众对于文博领域的关注与思考。

《国家宝藏》团队将其界定为一档“纪录式综艺节目”。以综艺的外壳表达文化的内容,将文博领域与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在一起,同时借鉴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融合戏剧等艺术表现手法,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次全新的融合探索。

“以前的文博类节目,大多是在探讨文物价值、辨别真假,这档节目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如是说。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主任温红彦表示,“电视节目除了要好看,也要对文物承载的精神内核有所观照”。《国家宝藏》邀请当下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让他们作为“国宝守护人”呈现文物的前世今生,令文物不停留于一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还让观众感受到其内在的文化脉络。

文博的视角决定着内容的布局,对于节目的传播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温红彦看来,《国家宝藏》的播出将引发头燕效应,即,未来受众对这类节目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越来越多以此入题的节目会涌现于大众视野中。

“博物馆热”由线上走向线下

聚焦于深挖文物和人的故事,《国家宝藏》令更多人关注文物、喜爱文物,也让原本“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了。2018年元旦及春节期间,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参观博物馆的风潮,一股自荧屏燃到线下的博物馆热,让“沉睡的文物”从博物馆迈向了现实世界。

数据显示,自2017年12月初《国家宝藏》开播以来,通过“博物馆”搜索国内旅游产品的数据上升了50%,“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项目新热门。《国家宝藏》中介绍的部分博物馆参观人数较去年同期提升了50%以上,除了博物馆的常规参观旅游外,旅客们开始更加渴望深度体验博物馆,感受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国家宝藏》将曾经冷门的云梦秦简、铜鎏金木心马镫等文物打造成了“明星文物”,形成了“秦简热”“小马镫大作用”等现象。与此同时,节目中出现的多位博物馆(院)馆(院)长、今生故事讲述嘉宾成为了被观众所熟悉、敬仰和热议的“明星人物”。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感慨,“从《国家宝藏》节目开始,我们已经尝试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我们将数十件国宝的故事讲给观众,是希望引领人们去了解、去探寻成千上万的博物馆文物藏品背后更精彩的故事”。

“当电视观众因为《国家宝藏》掀起了走进博物馆的热潮,见到他们想要见到的那件文物、了解背后故事之后,所学到的知识和对他们心灵的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张国立说。《国家宝藏》造就了一场“年度文化现象”和“年轻流行事件”,其传播体系不仅印证了央视平台的影响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年轻文化结合的巨大空间。

《国家宝藏》带起的这股文博热,恰恰说明了民众并不缺乏对博物馆的兴趣。“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出现在《国家宝藏》的每一件文物,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它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基础上,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文化历程。”单霁翔强调道。

做一档“有余味”的节目

《国家宝藏》以故宫博物院等九家中国著名的博物馆(院)的知名藏品为切口,以千年历史文物为载体,向观众娓娓道来国之瑰宝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典藏文物背后的文化宝藏。

据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总监、大型节目中心主任郎昆介绍,“节目播出后,《国家宝藏》收获了很多90、00后,甚至10后的粉丝”。在哔哩哔哩网站公关事务部总经理邓博仁眼中,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可以说,国家宝藏的成功,是新时代下好内容与年轻人文化喜好结合的体现”。

为了扩大节目参与受众的影响力,一些视频网站也从直播类、游戏类产品切入,寻求与节目匹配的契合点,并收获了不错的反响。“年轻网民对内容的参与,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参与热情,依托于年轻人常用的短视频一形式,微博上的讨论量达到了五千万条。”新浪微博副总裁曹增辉说。用他的话说,“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好内容出现,是用户在该方面需求加强的体现”。

伴随中央电视台《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2017年逐步被定格为央视文化节目元年。作为国家级的专业频道,央视综艺在打造“国家舞台”的战略目标下,也在不断致力于文化节目创新的转型之路。从“诗词”到“历史文物”,央视深入挖掘文博领域,探索文化节目新蓝海,是其面对市场新局面的战略布局。

慎海雄强调,“央视还将继续坚持创新为要,充分运用新方式、新手段、新技术,加大现象级节目创作力度,以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为新时代、新征程鼓与呼”。

谈及《国家宝藏》的收获,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总编辑朱彤总结了两点启示:第一,创新是文艺作品永葆生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拥抱新媒体传播,就要拥抱大众,“掌握媒体格局的新趋势,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才能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交予万众共赏”。

3月20日,《国家宝藏》于香港国际电影节亮相,这是其全球宣传推广的第一站。《国家宝藏》总制片人吕逸涛介绍,接下来它还将走向戛纳电视节、大英博物馆、大都市博物馆。可以看到,一档优秀的节目不仅能够在国内荧屏上收获广泛认可,也可以在国外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对于这档节目未来的面貌,或值得期待。

来源:广电时评微信公众号 作者 于安琪 张丽欢

[责任编辑:沭阳新闻哥]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