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北川中学高二十班的部分学生,彭建生前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受访者供图
彭建(后排左一)带着张丹玥(前排左一)与她大学朋友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代国宏和妻子苏思妙的婚纱照。受访者供图
5月15日,游客站在北川中学分校的旧址前。震时校园被后面的山体整体掩埋,只剩下一个篮球架、一根旗杆。新京报记者 罗婷 摄
微信、QQ、微博、电话、短信,手机不停地响,不停地有新消息跳出来。
张丹玥点开一条,又一条,情绪随之而起伏,哭泣时肩膀一耸一耸。
5月12日,黄昏时分,20岁的她坐在南充西华师大操场边的看台上,穿一条棉布裙子,头发齐肩,说起话来声音很轻。
这天是周五,也是汶川地震九周年的日子。结束了一周课程,校园里都是轻松下来的学生,没人知道这个女孩是当天头条新闻的当事人。此前一天,张丹玥在微博发布了一则寻人启事,寻找她母亲遇难时的目击者。她的母亲彭建是北川中学教师,在9年前的地震中去世。
“我想知道,妈妈是当场就没了吗?还是和她心爱的学生们埋在一起慢慢停止了呼吸?甚至,她最后的模样是否完好……”
这条微博被转发了近五万次。此后几天,彭建的学生、同事、挚友纷纷和张丹玥取得联系。无数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个丰厚而完整的彭建,她温柔、细心、爱女极深。
这则寻人启事也重新唤醒了当年北川中学学生们的回忆。地震时,他们都是少年。恍惚九年已过,生命平顺地滑向了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的青年。
他们幸存下来,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失去了些什么。这些年,这一代人是怎么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自戕、挣扎、遗忘……地震永远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她知道,妈妈爱她
关于妈妈彭建的记忆,是一馆。在九周年的纪念日过去后,这里几无人烟。
当年的北川中学,如今变成了一片山坡,覆盖着修剪整齐的常绿草坪。山坡前的纪念牌上写道:震时学校校舍、办公设备、设施全部被毁,40名教师和733名学生遇难。
再往前走,进入废墟,满眼是被揉碎的房子、黑洞洞的窗户,荒草枯藤在风里晃荡。祭祀台上的蜡烛舔着火苗。有的窗台上甚至还挂着衣服。
遗址入口的牌子上,有“旅游”的字样,代国宏说他看到那个字眼就想哭,想下次带着墨水回去,把“旅游”那两个字画上大叉。“怎么能说旅游呢,这么多逝去的灵魂,你弄一个景区?”
有时他也会被邀请,回到重建后的北川中学演讲,看到一张张青春无邪的面孔,他和校长强调,你要让他们明白,这所学校是怎么来的,“是有那么多的血肉之躯消逝后,才有的这所学校。”
面对重新建起的家园,离开还是留下,经历过地震的人们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震后,很多老师都离开了北川中学,“他们无法面对那种伤痛”。
在新北川县城,房屋崭新,街道宽阔,但行人却很少。“流动人口都走了,地震时家里有人死伤的,有些也离开这伤心地了。”一位居民说。
当年北川中学的孩子们,还是有许多留在了北川,做了老师、医生或者公务员。他们散落在各个乡镇。从农村出来,又回到了农村。
大家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再过半个月,代国宏的婚礼就要举行了。
他早就接纳了自己的身体,不用假肢,能把轮椅转得飞快。未婚妻苏思妙是护士,典型的四川姑娘,漂亮、泼辣。他写情诗追到了她。
两人走在街上,路人问,你们是地震前认识的吗?苏思妙回答,不是。问话的人觉得不可思议,朝着代国宏:“那你还是有点能耐啊。”
这几年,老北川中学的每个班级都建了微信群,和大部分群一样,当回忆被咀嚼干净,它沉默了下来。同学们的群里,现在也聊到了奶粉、娃娃、车子、房子,群里有了小娃娃的短视频。到了5月12日,大家不会特意再说起地震。
左赵梁如今在成都一家银行工作。他离开北川八年了,这些年每次介绍家乡,就会被问起地震的事。最初,他泪光闪闪,到后面,就成了讲故事。
他没有在地震中受伤,家人也都无恙,没有切肤的疼痛,很快就摆脱了关于灾难的记忆。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大家都有各自的焦虑,顺着时间的轨迹,匆忙地奔向中年。
做妈妈曾做的事
有时候,张丹玥觉得,一些事是冥冥中就注定了的。
比如妈妈教政治课,虽然从没教过她,她的政治成绩却一直很好。初一的第一堂政治考试,60分的选择题,她得了全班唯一一个满分。高中分科后的第一次考试,她的政治也考了年级第一。她想,这应该是妈妈留给她的礼物。
再比如她小学的一位好友,妈妈当时在幼儿园当保育员,地震中去世。这位好友便辍了学,兜兜转转,最后居然又回了幼儿园,从事了妈妈曾经从事的职业。
按照计划,明年大学毕业,张丹玥将回到北川中学,做一名语文老师。她怀念那里的人情味儿。每年六一,北川中学会举办游园会,盲人摸象、丢沙包、吹蜡烛、打乒乓,她玩得不好,大家偷偷往她手里塞奖券,让她换糖吃。
更重要的是,那是她长大、妈妈逝去的地方。她要继承妈妈的事业。
这次微博寻人,她深切体会文字的力量有多强大。一名南充十中的学生给她发私信,说老师在晚自习读了她的文章,他和同桌一直在哭。“如果我写的文字很苍白,如果我只是说一句,我想妈妈,当然大家就不会像这样帮助我。”
在大学里,张丹玥最爱的课程是写作课。大一时写作课的老师讲,要他们过一种有诗意的生活,要爱这个世界,要发现生活中的美。
她也想成为一位这样的老师,能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美好。不仅教会大家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教会大家感受和表达。表达爱、喜欢和思念。
每当思念的情绪包裹着她,她都会写点什么。5月3日,她在微博上说,读到一首词,修改了一下,想和妈妈、外公外婆分享: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再拜陈三愿:一愿你们安好,二愿我们身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常相见。
新京报记者 罗婷 实习生 王双兴 四川南充、成都、绵阳报道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