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评天河工程遭质疑:上马前不妨更多公开讨论

地方资讯新京报2018-11-23 07:37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观察家

对“天河工程”的反对者众,且是一批权威的气象学家,这样的“反对声”理应得到尊重。

22日,中国科学网的一篇《气象学家实名批“天河工程”不顾质疑仓促上马》引起公众舆论关注。所谓“天河工程”,就是采用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把一部分天然落入长江流域的降水截留在或诱导到黄河流域,实现空中调水。有消息称,这一工程被列入了青海省的“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创新项目,获得大量财政资金支持。

但一些气象学家对“天河工程”的可行性存疑虑。有观点认为,“天河”并非新概念,且缺乏科学内涵;也有观点认为,水汽输送属自然现象,难以人工控制。还有的认为,人工降雨技术不成熟,只能在局部地区进行少量试验,大规模造福于人类是不现实的。这些质疑,可能也有失偏颇,但却说明,“天河工程”尚存争议。

如果是一个纯学术项目,即便存在争议,也没有必要轻易否定。毕竟学术研究要鼓励创新,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而且纯学术项目耗费的资金也不大,不会给现实社会造成冲击。但“天河工程”并不是这样,若该工程真被列入青海省的重点项目,前后将耗费大量资金。尤其是,如果星箭研制正式启动,2022年实现六颗卫星组网,这将花费更多资金。

因此,“天河工程”在上马之前,理应进行更为科学、严谨的论证,允许学术界展开争辩,让反对声得到充分地表达。遗憾的是,在气象领域工作了50多年的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陆汉城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项目本身是属于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却绕开了大气专家。项目是河道专家组织的。”

而作为“天河工程”的重要当事方,公众从头至尾也基本蒙在鼓里。包括“天河工程”是否有严谨的理论支撑,是否有客观的参考实验数据,其论证的过程是怎样安排的,对于学术界反对意见有没有相应的说法,以及工程所需资金的投入等,这些信息几乎没有对外公开过,直到星箭研制消息的曝出,“天河工程”才揭开神秘面纱。

一项重大工程在争议声中上马,可能将付出沉重代价,这方面有过先例。例如,上世纪50年代的某水利枢纽在进行论证时,有一位水利专家极力反对,他提出,该水利工程筑坝后,下游的洪水危害将移到上游,出库清水将危害下游堤防。但遗憾的是,他的意见并未被采纳,结果该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不到两年,水库淤积严重,后来虽经两次改建,上游河流汇流区的淤积困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该水利枢纽工程中,反对者虽然只有一人,但他所反对的却被现实证实了其合理性。如今对“天河工程”的反对者众,且是一批权威的气象学家,这样的“反对声”显然更不容忽视。正如有气象专家所说,国家的投入要为纳税人负责,要研究这些钱是不是值得花。

科学当然可以造福人类,造福社会,但有个前提,那就是这样的“科学”是经得起检验,经得起质疑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科学”就可能沦为蛮干,就可能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于平(媒体人)

[责任编辑:擎天柱]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