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前的母子
医院治疗方案
医院治疗方案
只有1个多月就要过年了,有一位母亲,终于在年前完成了一个心愿:把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
12月12日,记者在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一间已经隔离消毒的单人病房里,见到了手术后的这位妈妈和她给了第二次生命的儿子。目前,虽然手术很成功,但母子二人的身体还处于恢复期。
26岁小伙突然查出肝癌晚期乙肝母亲欲捐肝救儿
这位母亲是一名来自织金县巴布乡的普通农妇,1个月前,她年仅26岁的大儿子孙明林(化名)被查出患有原发性肝癌,巨大的肿瘤癌细胞已经侵蚀了他2/3左右的肝,整个肝上几乎找不到健康的标本组织。
“11月1日,我儿子到山东出差,第二天忽然觉得肚子尤其是右腹特别痛,他还以为是吃东西坏了肚子,就到药店买了点药吃,后来他在电话里面给我说感冒了还觉得头晕;回贵阳后,他到医院去检查,说可能是结石,也有可能是肝内结节,医生建议来省医做进一步确诊。随后通过腹部增强CT的结果,医生便确诊是肝癌了。”在无菌病房外,这位母亲隔着厚厚的无菌口罩,对记者说。
由于病情十分严重,主治医师范伟主任建议尽快手术,而最佳的手术就是寻找匹配的肝源进行赶移植,这样才能有一线生存的机会,而这又成为横在医生和家属前的一道“难题”。
据范伟主任介绍,一开始,院方和家属到处寻找合适的肝源,然而,一番努力后,没有结果。“怎么办,时间一秒一秒过去,病人的身体也在一衰竭,没办法了,只能这么做了。”
到底是什么让范伟主任如此纠结?原来,早在结果出来后的第一时间,病人家属也分别做了相关检查,然而,在全家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4口人中,爸爸的血型并不吻合,21岁的小儿子也达不到捐肝条件,唯一的希望就在母亲身上,但令出检大家始料不及的是:母亲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理论上来说不能捐献。
70余名医生上阵完成全省首例亲体肝移植手术
医生,求求你们想想办法,我这个妈当得太难过了,连自己的儿子都救不了,就算把全身的肉都割下来,我也想救儿子啊。”面对这位母亲的苦苦哀求,院内几番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和经伦理委员会进行讨论同意后,省人民医院急诊外科主任范伟和他的团队决定:力求找一个最可行的方案,向病魔挑战,完成这位伟大妈妈的心愿,帮助她拯救年轻儿子的生命。
奋战12个小时省医完成首例亲体肝移植
确定手术后,范伟主任心里也很担心。“这位母亲本身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且,她的个子非常小,我担心她的肝脏体积比例小,所以术前进行了3种3D重建肝脏的手术方案,目的只有一个:母亲作为供体,从她身上切下来的肝到底能不能满足患病儿子的需要,切了肝后的母亲,残留的肝脏能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不能儿子没救成功倒又赔上母亲一条人命,这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随后,范伟主任多次与相关专家进行术前讨论,最后决定采取亲体供肝切取手术。据透露,亲体供肝切取术是技术难度很高的外科手术。由于供体为健康人,在切取部分肝脏用作移植时,需要绝对保证供体的安全。同时,切取的移植物又要保证有完好的门静脉、肝动脉、肝静脉和胆管等管道系统,才能在受体上发挥有效作用。
“与一般的肝移植手术相比,亲体也就是活体供肝肝移植手术难度较大,而且这位妈妈本身又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体重个子很小,所以我们通过3D重建技术获得切取肝脏的最佳位置和比例,既要保证出血少,又要保护好重要的血管和胆管,使供肝顺利移植给受体。在这台手术中,我们还使用了人工搭桥血管以保证母亲的原肝健康不会受影响。”作为主刀医生,范伟主任介绍道。
12月1日,手术日。早上7点半,作为供体的妈妈和作为受体的儿子同时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近10个小时的术前准备,晚8点,医生顺利切下了妈妈像拳头大小的肝脏,并由7名专门的医护人员放在专业的灌注盆里进行保鲜灌注,以保证血管组织的新鲜。与此同时,儿子身上的巨大肝肿瘤组织也被切下。一个小时后,从母亲身上切取的近一半的右半肝顺利植入孙克林体内,移植手术共用时近12小时。
为了保证母子二人的肝脏移植手术顺利进行,省医方面动用了近70名医护人员上阵。
“除了手术室里操刀两台手术的30多位医护外,因为半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抽血化验,查看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是否正常,所以我们还协调了药房、影像、化验、病理等多个部门的人员进行配合,全部人员加起来将近70名。还好,手术很成功。作为医生,也倍感欣慰。虽然以后还会不会复发不好讲,但是至少这一刻生命被成功挽救了。”范伟主任说道。
据介绍,此台手术也是由省人民医院医生自行完成的全省首例亲体肝移植术。
“妈妈告诉我:有她在,不要怕”
手术后,顺利渡过危险期的孙明林和妈妈被安排在同一间隔离病房。经过全身消毒后,记者也在病房里见到了这位令人动容的妈妈。
“其实,我也没有想太多,他是我的儿,天底下没有哪一位妈妈会忍心看着儿子离开自己,我跟他爸爸都是在家务农,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无论如何我都会救他。”在跟记者说话的间隙,孙明林的妈妈时不时要停顿歇气,声音也很微弱。毕竟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切下肝脏的一半对她目前的身体代谢运转来说,还是一个陌生且需要适应的新过程。
而在与之相隔的另一张病床上,重获新生的儿子孙明林看上去除了瘦弱和气色相对差点外,并不怎么像病人。提到妈妈割肝救自己,脸上一对大眼睛瞬间浸满了眼泪。
他告诉记者,原本想到自己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在贵阳也有了安身之地,所以想把在织金老家务农的父母接来和自己住享享清福,可谁知却又让他们操碎了心。“是妈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从入院到现在,妈妈一直都告诉我有她在,不要怕,谢谢妈妈。”
截止到目前,距离移植手术已过去20多天,孙明林和他的母亲身体正在恢复中。据范伟主任介绍,母亲体内保留的肝脏血液循环正常,在半年到1年的时间里,新的肝脏组织又会重新长出,但只有正常人肝脏的2/3。
同时,孙明林也顺利度过了术后出血、肝功能恢复、排斥反应、感染等多重风险,正在进一步康复中,能正常进食、走路。
“应该来说,这次移植是很成功的,但因为作为供者的母亲是乙肝携带者,所以未来他要定时服用免疫抑制剂,医院也会定时走访,随时时刻关注母子二人的健康状况。”范伟主任说。
阅读链接
世界首例活体肝移植术是由澳大利亚医师Strong等于1989年成功实施的。尽管活体肝移植术的技术难度及手术风险很大,但基于尸体供肝的严重缺乏,一些晚期肝病病儿在等待供肝到来之前即死去的现实,人们还是勇敢地接受了这一术式,特别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一些亚洲国家及地区至今尚无脑死亡法的建立,导致很难获取尸体供肝,因此这项技术在亚洲的日本、中国香港地区以及台湾地区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一些肝移植中心已成为常规的手术。国内王学浩等2002年报道13例次活体肝移植术,其中10例为Wilson’s病,供体均来自病儿母亲,全部供体手术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9例受体已获长期健康生存,这种术式在儿童肝移植术中更具前景。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