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药品关系到百姓健康保障和生命安全。近三年来,无锡假药案增多,涉案金额增大。犯罪分子抓住患者求医问药心切的心理,钻空子销售假药。
博士生兜售试制药“边角料”
梁溪法院的承办法官张宏元介绍,李某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南京一家药品公司担任研发人员。因工作需要,他开始为公司试制由英国公司研制、已申请专利但尚未在国内取得许可上市销售的抗肺癌药。公司明确规定,研制的抗癌药物仅用于科研,未取得授权前不得对外销售,但李某却认为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网上销售比较安全,私自拿边角料出售。
浙江人宗某在云南从事茶叶生意。前几年,父亲被查出患上肺癌晚期,但服用的抗癌药物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副作用。
为帮父亲寻医问药,宗某成立了个聊天群,跟病友交流癌症的护理知识。宗某网购了这种抗癌药,不过是粉末,甚至没有胶囊和外包装。他意识到这是假药,但父亲服用后效果不错。这种药每克近500元,在经济压力的驱使下,他在聊天群寻找下家。梁溪法院的承办法官赵越表示,宗某先后4次向人出售8克假药,卖得4750元。宗某、李某的下家是叶某。初中毕业的叶某发现销售抗癌症的特效药存在巨大利润,成立了两家生物、医药公司。梁溪法院审理认为,李某、宗某、叶某违反药品管理法规,销售假药,其行为已构成销售假药罪,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
据统计,仅这种新型抗癌药品,无锡就有4家法院受理8件案件,涉案人员26人,销售金额高达近千万元。犯罪分子自开网店或自建聊天群,与病友不定期交流护理知识,兜售宣称能治愈肿瘤、癌症等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特效药,但实际上这类药品在国内尚未获批,根据规定应视为假药,不仅疗效无法保证,甚至含有激素,延误患者治疗,进而导致病情恶化。
假药案多为非法添加成分
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方便百姓求医问药的同时,随之产生不少纠纷和隐患。2014年,无锡法院共受理涉生产、销售假药犯罪案件8案11人次,涉案金额29.99万元;2015年共受理该类案件48案83人次,涉案金额上升至96.54万元;2016年以来截至8月,全市法院就受理该类案件45案87人次,涉案金额暴增至1014.66万元。
滨湖法院刑庭法官严子浩介绍,审理的假药案,主要是非法添加西药成分通过虚假宣传进行销售,或是将国外进口没有经过审批的美容产品进行销售,或是直接将原料药当药来卖。后者多见于抗癌药,研究国外抗癌药的有效成分,利用癌症患者治病心切的心理,买卖抗癌药成分。滨湖法院调研表明,网络销售呈现模式异化,以商品替拍等方式规避监管。犯罪分子采用社交软件联系、第三方平台链接支付或手机软件转账等手段。宗某一案中以销售茶叶为幌子掩盖售假药的非法性,这对监管造成相当的难度。
而微商发展迅速,出现依托社交平台挖掘熟人经济的现象。惠山法院受理的一起以某社交软件传播销售未经批准的进口肉毒素等美容产品案件,邮寄单有约百万元销量。目前,对于微商这一销售模式没有相关的行政监管,一些消费者盲目相信广告,损失严重。(皓子/文)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