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病逝欠下10多万 南通八旬老夫妻开杂货铺点滴偿还

江苏要闻现代快报2018-01-24 08:43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莹 严君臣 通讯员 严勇伟) " 老邵在家吗?我去超市顺便给你们捎了只鸡 ……"1 月 22 日,在南通市港闸区陈桥街道育爱村,50 岁的钱玉苹拎着一些食材,敲响了邵学仁的家门。打眼望去,这里家徒四壁,除了板凳桌子等简易家具,几乎看不到任何现代化的气息。

84 岁的邵学仁慢慢走出来,对好心邻居连声道谢。12 年前,他的儿子生病不幸去世,留下了 10 多万元的外债。这些年来,老夫妻为还债,开了一家简陋的杂货店,微薄的利润和老人家的残疾补助都用来还债了。十多年过去,老夫妻俩肩上仍有 3 万元的欠债。

凄凉的晚年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孤独,还有病痛。而支撑他们走到现在的,是两个字—— " 诚信 "。

儿子病逝欠下10多万 南通八旬老夫妻开杂货铺点滴偿还

△老邵的杂货铺随着顾客的减少,空置越来越多。现代快报记者 陈莹 摄

还债,这个念头支撑他们度过最艰难时光

" 我们自己是党员呀,应该的。日子也还过得下去,不能开口向政府和社会要东西。" 淳朴的邵学仁头发花白,体型清瘦。这些年来记忆力锐减,啥事儿也记不住,家里的事情都需要老伴沈秀英一手操办。但他还清晰地记得在部队的日子,和自己入党的时间—— 1961 年。

邵学仁和妻子生育了一子一女,子女都分别成家立业。但儿子 30 多岁时突发重病,肌肉渐渐萎缩,连手指也没法动弹。年过六旬的邵学仁拼着一口气,到南京打了几年工,凑钱为孩子治病。

" 没办法了,他身子到最后就完全没法动弹了,好在还多活了几年。" 邵学仁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从病发到去世这六年的时间里,儿子的力气一丝丝离开身体,到最后已经完全没法生活自理。在这期间,朋友资助了 1300 多元,让儿子开了一家杂货铺。儿子平时呆在柜台里,身体还能动弹时能收银,也算有点收入。

2006 年,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下来。随着老邵儿子的去世,这个家近乎垮了。儿媳伤心过度,不久后也撒手人寰,留下一个上中学的孙女。沈秀英接连哭了好几天,在那之后视力渐渐变差,到现在也几近失明。沉甸甸的担子,都压在了邵学仁身上。

" 当时我们也不想活了,本来想老两口都喝个(农)药,跟着他们夫妻俩死了算了。但家里还有十多万债务。"" 还债 " 这个念头,支撑着邵学仁夫妻俩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也成为了他们到现在还在奋斗的最大动力。

老邵夫妻俩的债主里,大多数是亲朋好友。他们知根知底,晓得老邵活得不容易,又没有经济来源,都不会主动上门要债。有的体恤他们艰难,提出来不要他们还钱,但被他们拒绝了。"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所有的债务,一笔笔都记在老两口心里。

邻居帮衬重开杂货铺,买东西还会多给钱

年纪大了,又没有一技之长,去哪儿挣钱呢?邵学仁想来想去,只有家里这间杂货店了。得知老邵的杂货店要重新开张,好心的邻居们也行动起来了。他们搬来家里用不上的家具、柜台、凳子、石灰 …… 帮老邵粉刷好了墙壁,柜台擦得干干净净,门面就张罗起来了。杂货铺取名 " 盲人便民服务部 ",主要卖油、盐、烟、纸巾等小物件。

开张以来,街坊乡邻都争相来邵学仁的杂货铺买东西。他们知道老夫妻俩孤独,买完东西也不回去,经常聚在店门前唠唠嗑,讲讲时下的新闻,聊聊两句家长里短。有些人家干脆把家里闲置的沙发也搬到了邵学仁家门前,供大家歇脚休息。

沈秀英眼神不好,经常看不清钱。" 老伴,来帮我看看这张是多少?" 她戏称,自己没了眼睛,老伴丢了记性,两个人勉强只能 " 拼 " 成一个人。邵学仁不在的时候,沈秀英只能靠点钱的手感来认钱,常常会多找零钱给乡邻。大家也从不占这个便宜,有的当场没发现,到家了也赶紧给老人送过来。

" 有一次我去买香烟,应该是找 15 块钱,她给了我 25 块。" 村民姚泉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发现后就赶紧把钱送回去了。他说,老两口不容易,沈秀英反应慢,实在忙不过来时,大家就自觉给钱拿货,不用老人经手,钱也只给多不会少。

在沈秀英的柜台上放着一把台秤,买茶叶、糖果、粮油等都是村民自己认秤。每次只要秤的指针稍稍过一点,村民总自觉地减去一些分量,让他们多赚点儿。这些年来,老邵家门口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但始终热闹着——邻居们惦记着他们,希望给他们带来一些家的温暖。

不希望给社会添麻烦

只有把负债还干净了才心安

这些年来,随着乡镇小学的合并,老邵家旁边的一所小学也搬走了,顾客越来越少。大型超市的兴起,让他们家的生意更是惨淡,最多的时候一天也只能卖个一二十元。来的除了上了年纪的乡邻,就是来这里买烟的路人。

老邵家的柜台渐渐蒙上了尘土,里头的货物也空落落的。三行柜台,只有一行还拆摆了几条不同品种的香烟,还有就是些纸巾,几乎看不出来是一间杂货铺的样子。但沈秀英依旧坚持坐在柜台前,日复一日地打扫,招呼客人。

这些年来,他们每存了一笔钱,就赶紧还债。几十、几百 …… 家里从来没有一分钱存款,也从不买新衣服。他们的日常花销不是用金钱来计量的,而是 "1 个月要吃 25 斤大米 "。家里日常开伙都是蔬菜,一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好在老夫妻俩身体健康,彼此扶持着也能过日子。

让老邵夫妻俩最为骄傲的是,如今已经把所有邻居家的欠债还上了。亲戚家的有一层关系在,稍微能缓一缓。如今他们的孙女已经大专毕业,在当地结婚有了家庭。

附近邻居知道老夫妻俩的日子艰难,经常会送点肉和粮油过来。沈秀英身上的衣服,也是大家送的,看上去还挺新。" 他们夫妻俩是好人,为人和和气气的,跟大家关系都处得很好。" 邻居钱玉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们都很敬重老邵夫妻的为人,希望能多帮他们一点。但老邵夫妻平时从不主动张口,更别提找他们帮忙了。

现代快报记者从育爱村了解到,老夫妻俩现在一年能拿到五六百元的补贴,沈秀英因为失明重残,每个月也有一两百元的残疾人补贴。近年来因为拆迁,夫妻俩一个月能拿到一千元左右的拆迁补偿,这让他们的日子过得稍微轻松了一点。

" 两位老人都很诚信实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平时也很热心,村里打电话通知要开党员会议,他们每次都坚持来参加。" 一名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知道他们家里的情况,也想尽量多给一点补贴,但老邵夫妻俩从来不要。

" 我们俩都是党员,应该的。" 沈秀英说,自己是 1958 年入党的,当时自己是大队的妇女主任。这些年来夫妻俩性格相合,志趣相投,都是要强的人,不希望自己给社会添麻烦。他们如今对吃穿不讲究,就求个心安,能在离世前将家里的负债都还得干净。

这些年来,也经常有人问他,欠了钱没能力还,甚至债主都主动放弃了,有没有想过干脆不还了呢?" 欠了钱,就得还,这不是为人最基本的道理吗?" 老邵说,自己只要还能干得动,就会把欠下的债务一笔笔清还掉。

[责任编辑:沭阳在线]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