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太一对一辅导外孙考研 外孙数学拿高分

江苏要闻扬州晚报2017-03-02 10:26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外孙去年考研数学拿了高分就是老太太一对一辅导的,很棒!”这位人们口中的老太太到底有多厉害?记者决定去看看。

记者在723所宿舍区见到了两位80岁的学霸——张志成、刘凤琴夫妇,刘凤琴就是辅导外孙考研高数的老太太。他们都是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大学生,从事了一辈子的科研工作,考研的数学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件难事。

辅导外孙

一对一,考研高数拿高分

张志成出生于193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雷达专业,刘凤琴出生于1938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对老一辈的高级知识分子夫妇双双从723所退休。

“我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因为小时候生病智力受损,我们内心觉得十分亏欠大女儿,所以一直就把大女儿的儿子带在身边,从五六岁以后基本是我们老两口抚养长大。”刘凤琴性格很开朗,讲话也快人快语,她说从小就重视对外孙的教育,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知识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外孙说要考研,目标是上海海洋大学,但数学是短板,其中线性代数基本没学过,我就说我先看看吧!”就这样,刘凤琴充当了陪读和老师的角色,首先她先自学一遍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做了400多道考研数学题,然后当外孙遇到难题时,她都能讲解和指导。

“我从头到尾给他讲了一遍线性代数,然后再结合题目让他提高,数学没有其他捷径,就是理解后做庞大的习题。”经过一个月一对一的辅导,外孙的数学终于取得了好成绩,并且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心仪的学校。虽然刘凤琴已经80岁了,但她的言谈举止和做事的雷厉风行让人觉得她还很年轻,用她的话来说,“考研放开年纪,我要去考肯定考得上!”

家风故事

崇尚教育学习,子孙成才

张志成刘凤琴夫妇觉得自己能成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党和政府的培养,他们特别感恩毛主席,对党和新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到毛主席纪念日,刘凤琴都会写一首诗或者一篇散文来缅怀心中的伟人。

刘凤琴家庭条件贫困,父亲是一名搬运工,但由于母亲重视教育、支持女儿学习,所以让她摆脱家庭杂务的困扰,一门心思专研学习。“我母亲对我的影响很大,甚至我在学习上惊人的天赋和记忆力都遗传自母亲。”刘凤琴回忆,有一次研究所里聚会,自己60多岁的母亲能一口气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毛主席的老三篇,当场让在座的高级知识分子们觉得惊讶。

“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妒忌人,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我从中学起就自备一个小本,记录着班级每一个人的优点,然后就向他们学习。”正是因为刘凤琴这种学习他人优点,不嫉妒人的作风深深影响了她的下一代,所以她家庭和睦、子孙成才,除了外孙是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生以外,小女儿是复旦大学的老师,拥有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多所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一家都是高知。

还挺时尚

手机炒股,都玩得转

“奶奶,你会做饭吗?”记者突然问道,刘凤琴说,“会啊,我都记录在小本子上,家常菜的做法。”

等记者看到刘凤琴记录的家常菜傻眼了,这哪是家常菜,菜谱里粤菜、鲁菜、淮扬菜等分门别类地归纳好,每种菜需要的配料、食材、制作方法都写得很详细。“紫薯鸭丁、香菇鲍鱼、番茄汁炖鸡翅,一般的家庭主妇根本做不了!”

“我退休后还是喜欢学习,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记录,我有很多小本,连我和老张的血压、血糖、甘油三酯等指数,我绘制成表格,从1996年连续记录到现在,医生一看就知道我们心血管的变化。”

一些高校还请她给学生上课,每次半天,连续四节课,刘凤琴一教就是六年。“上课45分钟,不能有一句废话,我都在前一天备好课,想着怎样生动地讲给学生听。”

在采访的时候,刘凤琴拿着手机看股票走势,用社交软件发图片给记者,还谈论怎样理财收益更大,“越学习收获就越大,你的精神层次就越丰富,不会感觉到衰老与孤单。”刘凤琴希望她的经历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学习。 通讯员 姚翠红 记者 余佳

[责任编辑:果冻宝贝]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