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爱干净的妈妈喜欢给宝宝掏耳朵,认为利于健康。上周,广陵区张女士给16个月大的儿子掏耳朵时,孩子突然挣扎,挖耳勺不慎将其耳道戳破,血流满了整个耳道。市妇幼保健院眼耳鼻喉保健科医生表示,门诊经常见到因掏耳不当引发的意外受伤。专家建议,别给5岁前的孩子频繁掏耳。
【意外】
给宝宝掏耳朵
戳破耳道血直淌
张女士平时特别爱干净,几个月前,发现16个月的儿子辰辰(化名)耳朵里有不少耳屎,便经常帮儿子掏耳朵,频繁起来每周掏一两次。
上周,张女士又检查了辰辰的耳朵,看到有团耳屎结成一大块,堵在孩子右耳里。张女士找来挖耳勺,一手拽着辰辰右耳,一手拿着挖耳勺伸耳朵,耳屎太硬了,第一次没掏动;随后,张女士又将挖耳勺伸进去一些。不料,年幼的辰辰不知是害怕还是感觉到疼痛,竟扭动身子挣扎起来,张女士还没反应过来,挖耳勺在辰辰耳内狠狠一戳,辰辰哇的一声就哭了。
张女士一下子就慌了,查看耳朵吃了一惊:“孩子右耳一直流血,根本看不到伤口。”家人连忙带辰辰到医院就诊。在市妇幼保健院眼耳鼻喉保健科,医生发现辰辰右耳出血严重,“血流了很多,整个耳道里都是血,看不清鼓膜情况。”
该科科长刘琍对受伤辰辰进行了对症处理,并交代家长,回家后需要注意观察,以防发生感染。
【数据】
儿童患外耳道感染
八成以上与掏耳朵有关
“我们经常接诊此类病例,因掏耳不当而发生意外,”刘琍介绍,有外耳道出血,有棉球掉入耳内无法取出,特别是一些劣质的棉签,稍有不慎,棉签顶端的棉球会遗留在耳道内,有的家长经常用挖耳勺给孩子掏耳朵,结果孩子得了中耳炎、外耳道感染等。
有数据统计,儿童患外耳道感染,85%以上都有掏耳朵的习惯或直接因掏耳致伤而感染。
据介绍,因为儿童的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经常给孩子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另外,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如果掏耳朵时孩子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孩子的听力。
刘琍介绍,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是由外耳道中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物质,平时可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多可自行排出,一般是不需要清除的。“孩子耳中少量的耵聍不但不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可黏附灰尘、小飞虫等外来物质,对外耳道皮肤具有保护作用。”
【建议】
5岁前孩子别掏耳朵
医生表示,5岁以内的孩子尽量不要掏耳朵,因为儿童的外耳道长度是成年人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而且儿童的外耳道没有完全发育,很是娇嫩,家长给孩子掏耳朵很容易伤害外耳道。
如果宝宝耳屎较多如何处理?
专家表示,如果小孩耳朵的耳屎用肉眼能看见,而且不是很硬,可以用小湿布卷起来,慢慢地伸到宝宝耳朵里面转一转,把耳屎转出来。如果宝宝的耳屎比较硬,可以用儿童专用的细棉棒轻轻掏一掏外面的耳屎。
在给孩子掏耳朵时,注意不要掏太深,否则会损伤耳道。如果孩子耳屎实在太多,可以到医院进行处理。
“我们医生相对较专业,不会损伤孩子耳朵。”刘琍介绍,一般会先用药水软化耳屎,然后通过专业工具吸出。
通讯员 郑洵 记者 王诗韵
【延伸阅读】
成人一月掏一次最合适
不仅是儿童,成年人掏耳也要注意。一般一个月清理一次耳朵最为合适。除此之外,一些中年男性喜欢去浴室请人掏耳朵,这样容易将真菌、脚气等传染到耳朵里,引起霉菌性外耳道炎。
专家介绍,耳朵都有两节,外面的一节外耳道表层覆盖着皮肤,不小心碰到了也不会痛。但里面看不到的一节表面是薄薄的黏膜,一碰就会痛。在清洁耳道时,最好使用松软、干净的棉签,挖耳勺等硬质掏耳工具其实并不好。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请耳科医生用专门工具取出,千万别自己掏。如果真的痒得难受,可以用手在耳外侧轻轻揉,或用棉签轻轻擦,但不要太往里伸。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