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教授作品“空中庭院”获“未来建筑”大奖

江苏要闻2015-04-20 09:10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东大教授作品“空中庭院”获“未来建筑”大奖

东大教授作品“空中庭院”获“未来建筑”大奖

近日,第14届未来建筑奖在法国戛纳揭晓。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郑炘的空中庭院——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设计作品荣获“未来建筑奖”大奖,该作品同时还获得“新与旧”分项奖。

昨天,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东南大学郑炘教授曾参与设计南京雨花台。

中国人首获“未来建筑”奖

未来建筑奖由国际著名建筑期刊英国《建筑评论》主办,以表彰当今世界范围内未建成但富于创意的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近日,评审委员会评出了2015年度“未来建筑奖”大奖1个,以及大型城市项目、文化再生项目、混合使用项目、办公建筑、新与旧项目、再生与总体规划、居住建筑等11个分项奖。

郑炘的作品斩获了唯一大奖,并获得“新与旧”单元的单项奖。设计过中国世博会丹麦馆的丹麦建筑事务所“BIG”报送的“曼哈顿U型城市改造”项目,获得了2015年“大型城市项目单项奖”。

据介绍,由《建筑评论》主办的“未来建筑”评选在业内享有盛誉,郑炘教授是首位获得该奖项年度大奖的中国建筑师。

改造不用模仿老建筑

郑炘教授笔下的“未来建筑”与科幻无关,与穿梭几百年的历史有关。“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常州市老城中部,郑炘介绍说,青果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81),是南北果品集散地,沿岸开设各类果品店铺,后来慢慢转变为当地文人和商人的居住聚集地。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常州段现存较为完整的街区,也是常州市最后一块相对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底蕴深厚,“深宅大院毗邻,流水人家相映,小巷深处幽幽”的风貌,是江南常州民居文化的缩影。

从1960年起,很多新工坊、多层住宅以及办公建筑“蚕食”了街区的部分地块。通过设计规划,郑炘教授摒弃了传统的模仿老建筑的改造方式。“街区内有旧时著名文人以及商人的住居建筑、戏台剧院以及商铺等,共有7处文保单位,1处控保单位,8处历史建筑。这些文物保护单位被完整保留了下来。我们在老建筑的周围设计新建筑。”

把二楼设计为庭院

在处理“旧与新”建筑时,郑炘教授引入“空中庭院”的概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一般是在地面上的,新建区域的建筑将二楼设计为庭院。建筑主要为三层小楼,一层为参观展示区,二层设计成无顶的平台,种上植物后设计成庭院休闲区,三楼为私人休息区。”

郑炘介绍说,将小楼中间层设计成庭院,让建筑整体视觉效果较“轻”,与老建筑并存时不会“抢镜”,“展示了尊重的姿态。多层次的庭院空间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空间体验,同时也使得公共空间与私人的空间各得其所,这也是一个创新。”

此外,新老建筑在材质上也相互呼应、对话,“新建筑的墙体与屋顶都用素混凝土,其表面显得与老建筑的差异不那么大。”郑炘教授认为,常州“青果巷”能获奖,一方面是因为西方关注中国发展,关注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另一方面该项目“新建筑与老建筑协调共生”的理念得到评审会的认可。

建筑师其人

他曾参与

设计雨花台

“我的硕士和博士生导师都是著名建筑学家齐康,在他的熏陶下,进行了非常系统的古典建筑设计训练。”记者了解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郑炘教授师从中科院院士齐康,曾和齐康院士合作完成常州延陵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1984年参与设计了南京雨花台。

“南京幕燕达摩古洞景区规划及单体建筑”是他的最新设计作品。郑炘教授介绍说,达摩古洞在幕府山夹萝峰,位于长江观音景区。“达摩古洞”,约有20多平方米,“保留原有古洞基础上,将山体进行改造,将一个废弃的矿坑打造成新的达摩洞。”郑炘告诉记者,达摩洞修建已经接近尾声,建成后达摩洞内将摆放100尊佛像。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