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正是最天真烂漫的年纪,当不少同龄人还在父母怀中撒娇时,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的张良丞却走进手术室,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救妈妈”。张良丞的妈妈赵萍2013年底被确诊患白血病,最终决定接受儿子捐赠的造血干细胞。术前,注射“升白药”全身酸疼,手术时,身体不舒服却不能动,为了救妈妈,张良丞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母亲不幸患白血病
儿子:妈妈不要烦,我救你
34岁的赵萍生病之前是南京某化工企业的分析师,父母疼爱,丈夫体贴,儿子懂事,赵萍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013年11月,单位的一次体检显示,她的白细胞偏低,几次复查后,医生确定她患上了急性杂合性白血病,那时候赵萍的世界一下子崩溃了。
接下来的半年,赵萍一直住在医院,几次化疗,她从105斤瘦到94斤。赵萍的主治医生、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学资深专家仇红霞告诉记者,以赵萍的病情,如果不做骨髓移植,最多能存活3年。遗憾的是,赵萍是家中独女,父母年过六旬,身体不好,不适宜手术。在中华骨髓库,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配型。
此时,医生建议赵萍,让她11岁的儿子张良丞尝试配型,赵萍当时非常犹豫,“我从来没想过让儿子给我捐骨髓,他年纪太小,害怕手术影响他生长发育。”赵萍说。
张良丞和妈妈特别亲,有什么心事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就在全家纠结的时候,张良丞说:“妈妈不要烦,我救你。”这句话赵萍至今想起来都很感动。“可能他晚上没睡着,偷听到我和他爸爸讲话,才想到要救我,其实手术要经历的过程他没概念。”赵萍说。在医生的反复劝说下,赵萍终于同意让儿子为自己捐骨髓。
手术前曾打过退堂鼓
孝心最终战胜恐惧
手术,疼痛,任何一个大人都会紧张,何况孩子。张良丞说:“一开始,我以为手术就像抽血一样,很快就结束了。有一天去医院看妈妈,无意中看到在捐骨髓的人,身上插着两根粗粗的管子,血液从一根管子出来,一根管子进去,我当时特别害怕,就跑到医院楼下去了。”在医院楼下,张良丞的小脑袋瓜里两个小人开始斗争,不捐骨髓,妈妈就要死,捐骨髓,手术很可怕。捐骨髓的事情一度搁置。
张良丞当时的班主任宋玉老师了解情况后,曾鼓励他:“你是个小男子汉,妈妈给了你第一次生命,你应该给妈妈第二次生命。”在老师、家人的鼓励下,张良丞最终战胜恐惧,决定给妈妈捐髓。“我不能没有妈妈,没有妈妈我的世界就乱了。”张良丞说。
手术当天,发生了采血针没插好的小插曲,医生和张良丞的爸爸担心他因害怕再次影响手术,于是请来了班主任宋老师给他加油打气。“其实我到医院的时候,张良丞已经开始顺利采血了,他看到我来了,说了一句,宋老师坐,当时我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他已经很不舒服了,还想到照顾我,这个孩子真是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宋老师说。
据宋老师介绍,张良丞在班上成绩中上,为人诚实,从不撒谎,对待同学特别宽容,是个特别善良的孩子。一次,一个调皮的同学打了他脸一下,他都没还手,宋老师印象深刻。
为采血4小时不能动“为了妈妈我要坚持”
手术前一周,张良丞住院,每天注射“升白药”,外周血白细胞可以上涨到正常人的五六倍。据张良丞回忆:“注射这种药以后难受极了,身体酸痛,就像无数只虫子在往外涌,第3天的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直到困得不行才睡着了。后来爸爸告诉我,那天我睡着已经凌晨3点了。”
2014年6月4日,是做手术的日子,赵萍记的特别清楚。手术前,她一夜没睡,心一直揪着。张良丞说:“医生把采血针插进我的颈静脉挺疼的,我哭了,身体动了下,导致医生扎错了位置,颈部流了好多血,花了20分钟才止住。”
休息之后,张良丞再次进行手术,在B超机的帮助下,两根采血针顺利插进颈静脉,将血液抽取出来,送入细胞分离仪,提取造血干细胞,其他成分进入体内,如此循环往复7-8次,提取出90余毫升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妈妈。
整个过程大约持续了4个小时,张良丞只能躺着,不能动,不能饮水,忍受血液在身体快速流动产生的不适,“后来我全身都麻了,4个小时好像4年那么长,但是为了救妈妈,我要坚持!”张良丞说,“后来我想出一个机智的办法,就是睡觉,哈哈!”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