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盛极一时的社会打车软件,随着前些天对乘客补贴的取消而渐渐没了声势。虽然“滴滴打车”(原来的嘀嘀打车)用“抢红包”的方式,极力稳住乘客的心,但南京有出租车驾驶员表示“使用软件打车的乘客比之前少了四五成”。同时,交通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出租汽车驾驶员行车过程中不得接打和使用手机”,依托手机的社会打车软件最终很可能不得不纳入“靠车载平台抢单”的官方电召平台。
背景:社会打车软件对乘客的现金补贴取消
5月16日,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打车软件非常“一致”地宣布,于5月17日暂停乘客端的现金奖励。出租车驾驶员端的奖励仍存在:每抢一单补贴3元,每天不超过10单。这样,打车软件历时5个多月的补贴活动在“一降再降”中落下帷幕。
不过,乘客们又发现,补贴取消后,“滴滴打车”又开始以抢红包的形式回馈乘客,比如说某乘客在打车时用微信支付,就有机会抽取“从几分钱到十几元钱”的红包,红包会存放在乘客的账户里,等下次用滴滴打车时可使用。 滴滴打车公司表示,推出红包三四天来很火热,最多的北京一位用户拿到了460元红包,滴滴平均每天发出420万份大红包,3250多万人抢到滴滴小红包。“这个活动反响很好,初步定在发红包到5月31日,31日之后的还没确定。”
出租车驾驶员:用软件的乘客下降5成
发达旅游出租车公司的徐师傅说:“因为装了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款打车软件,以前的补贴较多的时候,每天会接十几单用软件叫车的乘客,但是补贴取消后,用软件打车的乘客至少下降了五成,现在每天顶多接三五单生意,少了很多”。徐师傅还说,用软件叫车的乘客,也集中到了早晚高峰时段,在市中心或偏远地区叫车的乘客相对多一些,“虽然现在还在用打车软件抢单,但是还是以招手的客人为主,招手打车的生意也比较多,在没生意的情况下,可用软件抢一两单。”徐师傅说。
记者也从其他出租车驾驶员那里了解到,因为对驾驶员的补贴仍存在,所以驾驶员普遍还在用打车软件,“流量也包了,不用白不用”,不过用软件的乘客确实少了不少。不过,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大公司表示,打车软件使用量并没有出现明显下滑。“全国来说影响不大,个别地区有小小的回落。”
官方平台一拖再拖“面世”
此前,南京市客管处和天泽信息公司曾召开官方电召平台的试运行体验会。按照当时的设想,待南京出租车双计费计价器全部调整完毕,包括电话叫车、网络约车和打车软件三种方式在内的官方电召平台,将于本月底正式上线。和社会打车软件不同,官方电召平台因为有电话叫车、网络约车等多种方式,可满足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约车要求,而且官方电召平台中的打车软件在驾驶员这端,用的不是手机,而是车载智能终端,驾驶员按键就可以抢单,每笔电召业务背后也有GPS平台监控,这些都规避了社会打车软件的风险性。
不过,官方电召平台与社会打车软件最大的不同在于,用官方平台叫车不仅没有补贴,每次还得多掏5到8元,这也遭受了颇多质疑。目前,南京市区所有出租车已经实现双计费,不过,官方电召平台仍没有上线的任何动静。昨天,南京市客管处出租科相关负责人称,“官方平台上线的时间仍未敲定,也无最新进展”,看起来,本月底上线的计划又要推迟了。
预测:社会打车软件将不得不走向“招安”?
昨天,交通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被称为是针对打车软件的“国标”。在这个所谓的国标中,对电召服务提出了硬杠杠。
比如,出租汽车经营者要规范安装出租汽车专用车载设施设备,不得在车内悬挂或者放置影响行车安全的设施设备。出租汽车驾驶员行车过程中不得接打和使用手机。使用手机查询或者应答召车业务的,应当在车辆停止、不影响行车安全的状态下进行。
因为目前社会打车软件全部靠手机抢单,有的驾驶员在车内放两部手机,在行驶过程中用两个软件抢单,最终给行车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如果“国标”实施,出租车驾驶员行车中不得使用手机,那么即意味着社会打车软件所依托的手机抢单,全部被禁止,社会打车将无法使用。而官方电召平台则不受影响,因为官方电召平台依托车载终端。这很可能意味着,社会打车软件最终将不得不并入官方平台,使用车载终端统一叫车。
对此,滴滴公司表示有不同意见,快的公司相关人士也表示“保留意见”。滴滴公司称,“从我们在北京、重庆、深圳等地的实践来看,车载终端更适合作为行业管理工具,但手机作为通讯设备,软硬件更新速度快,更适合服务司机和乘客,提供高质量的叫车服务。”滴滴公司表示,希望交通部能够为电招时代的出租车价格管理办法提供一个规划。
打车软件未来是否收费尚未确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官方电召平台要收取5到8元的电召服务费,一旦社会打车软件和官方平台合作,那么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是否也要收费,昨日两大公司都表示,肯定一直在和政府部门沟通合作事宜。
据了解,目前快的已经和北京、深圳等官方平台合作,官方平台都是收费的。
记者 张红 杨静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