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糖尿病,担心吃药、打胰岛素会上瘾,再也扔不掉了。南京一名56岁糖友,每天跑步锻炼,隔三差五爬紫金山,结果血糖不仅没达标,还因为运动过度,磨破了脚趾感染,短短半年间,先后截掉3根脚趾。
不幸
56岁的周先生(化名)是一名糖尿病人,每年社区组织体检,看着检查单上血糖指标一栏竖起的箭头,因为自我感觉身体一直不错,他也从不当回事。去年12月,周先生发现自己右脚大脚趾被鞋子磨破了,他就自己涂点碘伏,又抹点药膏,然后用创可贴贴上去,以为过几天伤口就会愈合了。
然而,三天后,周先生的脚趾却慢慢肿胀,颜色发红,一个星期后,整个脚趾都发亮了。其间,周先生每天自己换药,但脚趾却越来越肿胀,颜色也慢慢变深,疼痛加剧。在子女的劝说下,周先生来到了解放军第454医院内分泌科。接诊的陈寅晨医生检查后,大吃一惊,周先生餐后血糖高达18,诊断为糖尿病足。由于来得太晚,骨质破坏严重,无奈将大脚趾截掉。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得了糖尿病,周先生竟然自己还蒙在鼓里,截肢后才知道自己是糖尿病人。
出院时,医生一再叮嘱,按时吃药,控制血糖,保护脚趾。周先生频频点头,但出院后,医生的话早已抛到脑后。“降糖药我哪敢吃啊,一吃就停不下来了,它一辈子就跟着了。”由于担心药物依赖,周先生“打死也不吃药”,把希望寄托在饮食和运动上,希望能把血糖降下来。
出院后,周先生米饭少吃,含糖的食物一律不碰,每天快跑锻炼,一周爬三次紫金山。一个月下来,周先生的体重明显下来了,血糖也跟着一路下滑。周先生看到了希望,每天坚持,认为血糖总有一天会达标。
然而,大脚趾截掉后,由于脚的中心不稳,周先生激烈的运动下,导致第二、第三脚趾先后被摩破,引发感染。每一次,周先生都抱着侥幸心理,在家自己涂抹碘伏“看看能不能好”。由于诱发了骨髓炎,短短半年间,周先生先后失去了3个脚趾。
两个截肢患者1个是糖尿病足
数据
短短半年间,3个脚趾就没了,疾病的进展,连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陈寅晨告诉记者,像周先生一样,因为修脚、外伤、泡脚等弄破脚掌而被迫截趾、截肢的,临床上经常能碰到。
专家介绍,2012年,全国足病学组曾对国内39家大医院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病龄超过5年就会合并神经病变,成为足溃疡的元凶之一。统计还显示,糖尿病人中有1/3面临糖尿病足风险,1/6患者正经历足病痛苦,截肢率高达14%,其中7%-8%以上是大截肢,也就是说有一半的人从脚踝及以上处截掉。
“骨科50%的截肢,都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陈医生告诉记者,我国每年有100多万糖尿病患者被截肢,全球则是每30秒就有一个人被截肢,但实际上,85%已截肢的患者是可以不截的。这些不需要截肢的患者之所以最终失去了脚,原因在于糖尿病没有规范治疗。
糖尿病人锻炼,不可过度激烈
建议
糖尿病人皮肤很脆弱,哪怕出现一个很小的伤口,都可能引发截肢。因此,在运动方面有很多讲究,不动不行,瞎动也不行。那么,怎么动才能趋利避害呢?
昨天,陈寅晨表示,由于糖尿病患者病情特殊,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适度锻炼,锻炼的方式以及运动量,必须适合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要过劳。推荐慢走、散步、打太极等舒缓的有氧运动为主。
“运动量上一周不能少于150分钟,每天不低于30分钟。”陈寅晨告诉记者,也就是说,每个星期至少要有150分钟的锻炼时间。当然,在运动之前,穿一双合脚的鞋是前提,先保护好自己的脚,小心血糖没降下来,还弄破脚,反而得不偿失。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很脆弱,哪怕出现一个很小的伤口,也不能忽视,决不能贴个创可贴就了事,以免酿成截肢的严重后果。”专家表示,在引发糖尿病足的各种诱因中,物理因素占了大部分,比如说泡脚太久、洗脚水太烫、穿不合适的鞋、修剪脚指甲不当等。在日常生活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保护好自己的脚。
首先,穿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不要穿硬鞋。糖尿病人对外界刺激不敏感,鞋子挤不挤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买鞋的时候,先脚踩在纸上,把脚的形状画下来之后再按照线条裁剪,把纸放到你觉得合适的鞋子里,若每个角落都非常平整则说明这双鞋子适合你,若纸张有地方是翘起来的,那你可能就要选择其他鞋子了。
其次,不要用热水袋或电热宝暖脚,洗脚先用手试水温。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对温度的敏感度较差,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宝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也不宜用很热的水洗脚,在给年纪较大的人洗脚时,建议先放冷水再放热水,且水温不要超过40℃。洗脚时先用手试试水温。
另外,经常观察皮肤有无破损、裂口、水疱等。多数糖尿病人对皮肤的敏感性差,皮肤出现破损、裂口时,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两大误区需警惕
■新闻链接
误区一:打胰岛素容易,撤下就难了
临床上,有患者怕用胰岛素形成依赖,用上容易撤下难。其实胰岛素是体内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至于是否需要补充胰岛素,取决于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如果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假如尚有功能,使用了胰岛素,等于让胰岛细胞得到休息,血糖稳定后,仍可停胰岛素,改为口服药。临床研究发现,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对病情控制反而有利。
误区二:无糖食品随便吃
市场上很多宣称无糖的食品,有的糖尿病患者或家属,看到无糖两字的食品,就认为可以随便吃的,不用限制。
对此,专家表示,其实所谓的无糖食品只是不含蔗糖等单糖而已,或者是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的甜味食品,但是一般含有甜味剂。它本身也是用粮食做的,经消化分解后都会变成葡萄糖,与吃馒头、米饭所吸收的糖分、热量没有什么不同。任何能提供热量的食物都可以升高血糖,不能无限制地吃。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