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港教育“情缘深厚” 两地学子的求学之路越来越宽广

江苏要闻苏州新闻2017-07-03 18:44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香港大学一角。(曹慕容供图)

香港大学一角。(曹慕容供图)

她是苏州人,在香港上大学——

先学一学期粤语,学科选择上更加自由

“苏州过后无艇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用了一句香港俗语,着实让苏州“火”了一把。由此可见,苏州繁盛久远、影响广泛,吴粤两地交流密切、往来频繁。

现在,在香港读书的国内学生,粤语是一门必修课。苏州中学的曹慕容去年考上香港大学,在文学院主修中国语言文学。她说,中国历史、翻译等课程用粤语上课,因此来这里的第一学期都要上粤语课。曹慕容介绍,她就读的香港大学,国内学生就占10%。和曹慕容一起念港大的同届苏州中学学生有5名,还有一名考取了香港城市大学。同学兼老乡,他们的微信群里热闹非凡。

“香港大学推出‘多元卓越计划’,给符合条件的国内学生一定优惠,旨在吸引更多国内生源。”曹慕容说。记者还从香港大学今年的招生信息上获悉,港大设立“明德学子”,嘉奖新一年即将入读港大的国内精英本科生。获“明德学子”荣誉的学生,每年可获得港币18.6万元的入学奖学金。

虽然赴港求学学费高昂,像曹慕容这样一学年的学费近15万港币,但她拿到的奖学金可以抵扣一半左右的费用。即便仍显稍贵,但曹慕容觉得,在这里读大学,收获和付出成正比。“学科选择上更加自由,”曹慕容说,虽然她读的是文学院,但可以选择其他任何学院的专业,这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

到了香港,品尝港式美食也是少不了的一门“课程”,凤爪、蒸排骨、萝卜糕、流沙包……曹慕容和同学们都吃了个遍。不过,时间一长,思乡之情渐渐浓郁。曹慕容说,逢着周末,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到深圳,吃着火锅“怀乡”,“在香港吃火锅,就是吃不出那个味。”

她是香港人,在苏大求学——

选择苏州,有一堆“正好”的理由

作为苏州大学中屈指可数的香港籍学生,在不少人还为其担心是否能融入时,22岁的高雪盈不仅在学习上够刻苦、有冲劲,更是因高度的责任心与爱心被同学一致选为苏大2015级社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班长。

高雪盈出生于香港,住在深圳。母亲一方的亲戚大部分在香港,因此她每年都会数次往返深港两城。在她的记忆里,香港人的生活里保留着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印记,与国内城市息息相通。以她在港居住了三十年的娘姨家为例,一个拥有着二十多人的大家族,每当过年的时候,整个家族就会集合起来拍张全家福,“每年都会给所有人定制不同样式的服装,唯一不变的是大红色。”高雪盈说。

“那么多年,我对于香港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街道很干净、社会服务很好,但是那边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谈起香港,高雪盈快语连珠。“但对我来说,心中更向往有一定节奏的慢生活,最好有时间和心情慢慢品味一个城市的文化。”因此,当一部《还珠格格》进入了她的视线,对小桥流水向往已久的她,心里坚定了对江南的向往。“参加全国港澳台联考后,很多同学填了当地或附近大学,我说服父母选择了苏州。”高雪盈说。

对于为何要选择苏州和苏大,高雪盈向记者搬出了一堆“正好”的理由。这个小姑娘爱中国古典文化、爱读诗词,喜欢丝绸、刺绣和簪子,还爱有历史底蕴的城市,而苏州的城市气质与她的心中念想一拍即合。苏州也未让她失望,在安排好学习生活之余,拙政园的残荷、平江路的小桥流水、盘门的千年底蕴……她一一走过看过。

“我很愿意为身边的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学校对我们港澳台学生的各种优待。”高雪盈告诉记者,苏州大学对港澳台学生有很多优待政策。“感谢学校从实际出发对我们的照顾,”高雪盈说,“不过,除了免修政治类课程和免军训,我没有用过其他的‘特权’,我更愿意以国内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利用4年时间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

她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在苏州工作——

外来工子女学校改进项目惠及广大师生

张佳伟,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博士毕业后,来到苏州大学教育学院任教。她如今可以说是田家炳基金会在苏州学校改进项目的“牵头人”。

田家炳基金会是田家炳先生1982年创办于香港的非牟利慈善机构,专事捐办慈善公益事业,以资助和发展国家的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事业为首要工作。苏州的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就是因本世纪初接受田家炳基金会无偿捐助而得名,2011年实行初、高中分设办学。

今天,苏州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张佳伟说,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苏州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相对来说,外来工子女学校还是薄弱环节。因此,2016年,田家炳基金会首度与苏州大学、市教育局合作开展外来工子女学校改进项目,以学校自愿申请加盟的形式建立项目共同体,针对12所外来工子女学校开展为期三年的改进计划,基金会提供100万元的资助,同时市教育局为项目提供配套资金。

张佳伟说,项目以“共同体”形式进行,分德育改进共同体、教学改进共同体、管理改进共同体,旨在帮助外来工子女学校提档升级。从项目启动开始,项目组走进200多户家庭深入走访调研,掌握真实数据,撰写了综合调查报告、各学校反馈报告、英语学业质量情况调查分析报告、家访案例集等。

“一年多来,我们感受到学校为了使学校办得更好、让教师学生对学校更有归属感等做了很大努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会更有针对性地对项目学校进行帮扶,希望学校能够在德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提升,惠及广大外来工子女。”项目组一位成员老师说。

张佳伟之所以能牵线实施该项目,与她的另一个身份有关。2014年到苏州大学工作伊始,她就在苏州市教育局挂职,担任了两年局长助理。因此,工作中她也发挥专业所长,为苏州教育政策文件的出台提供决策咨询,先后参与《苏州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规划》、苏州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等文件的研制。

两地情缘,最能体现和代表的无外乎经贸、文化、教育这几个方面。长期以来,不仅有香港民间资本对苏州教育事业给予的大力支持,还有一批像张佳伟这样在香港学业有成的人才为苏州贡献才智,如今,张佳伟的丈夫谢希科也在香港博士毕业之后来到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工作,两人在苏州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奉献智慧,“比翼双飞”。

记者 姚喜新崔阳阳

[责任编辑:今日沭阳]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