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的《连云港日报》上有这么一条消息:今年1至7月份,连云港加大自我督查力度,严格推动中央和省有关规定落地生根,仅公务接待经费一项与同期相比下降约45%。
如此效果可谓显著,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更值得认真思考:当地公务接待经费为何能压缩出如此大的水分,又该如何让这种“紧日子”成为一种常态?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解决三公消费的使用监管和信息公开上来。
大家知道,今年4月,江苏泰州滨江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豪华宴请遭民众围堵,就已将群众对“八项规定”的拥护和对豪华公务宴请的深恶痛绝表露无遗。群众围堵、主任跪桌,这只是群众强势监督的个案,而足以说明了公务接待深深触动着民众的敏感神经。
要让敏感神经不敏感,就需要将包括公务接待费在内的三公消费“负增长”,这需要财政部门严格控制三公消费的财政预算;同时,也需要公开相关数据,让老百姓能真正看到、感受到三公消费的降低。连云港只公布降低的比例这一相对数据,老百姓会认为,这就像一个数字游戏让人看不懂,也难以让人信服。
财政部在今年8月下发的通知中说,在全面公开省级预决算及“三公”经费的基础上,2013年各省应至少选择20%的地市级和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连云港何不先行先试,主动公开“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不再跟群众“躲猫猫”?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