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龙江的赵石林是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最近,看到在征集“老古董”成绩单,他也打来电话,“我从小学读到博士,成绩单和毕业证书都留着呢。”
1953年,赵石林入读北京刘海胡同小学,198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从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除去中途工作的12年,赵石林读了整整23年书。上世纪80年代,正是新中国第一代博士诞生的年代,而赵石林,也有幸读完了“全部教育”。
从小成绩优异,文具都是学校发的奖品
“我这些成绩单、毕业证都是我自己保存的。”刚进赵老家,他就捧着一摞成绩单和毕业证,乐呵呵地说道:“我和别人不一样,我从小就很用心保存。”
赵石林出生于1946年,小学一年级的第一张成绩单,距离现在也有整整60年了,虽然纸质泛黄,但被保存得很好,几乎没有任何破损。
“北京市西四区刘海胡同小学”,这第一张成绩单的封面上,除了有学生姓名、班级、号数,还有校址和电话,“22814。”赵老把眼镜拿下来,凑近了看,“你瞧,那时的电话号码才5位数,多有年代感。”
翻看成绩单,除了有平时成绩以外,还有月考、学期考试以及合计,虽然一年级只有阅读、笔算、音乐、体育、图画5门课,但赵老的成绩几乎都在95分以上,尤其是笔算,清一色100分。
在成绩单的“奖惩一栏”里,几乎每一学期都能看见“受到品学兼优物质奖。”
对于这些,赵老印象很深,“小学时,学校每学期都会给成绩前五名的孩子发奖品,一盒蜡笔,或者一盒铅笔。”赵老比划着,“所以那时候我都不用买文具……”
在评语一栏,老师写道:学习肯努力,按时完成作业,对老师有礼貌,肯帮助同学,品质非常好。”时隔60年,看到这一段评语,赵老仍然很高兴,“老师对我的评价很高啊!”
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时,连成绩单页数都变少
到了小学4年级,赵石林转学到了丁字街小学,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市的小学生成绩单统一变成了小开本,不过页数却增多了,内容也更加详细。
除了小学六年的全部成绩单,赵老还保存了初中3年在北京四中的成绩单。
而从这三份成绩单中,赵老还“窥”出了一个秘密。“你数数,这三本的页数一样吗?”现代快报记者数了数,发现果然不一样,初一初二的成绩单都是10页,而初三的成绩单只有8页纸,“你再看看这纸张,是不是也有差距?”在赵老的提示下,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初三这一年的成绩单纸张确实更差,甚至有点像草纸。
“你看,初三这一年是1961年,正是3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那时候连饭都吃不饱,每天学校食堂都是限量供应的。”赵老分析,也正是因为困难,成绩单也相应“缩水”,“为了节省开支,不惜‘牺牲’封面的《中学生守则》,可见那时候有多困难。”
“那时全省恐怕也就十几个博士”
完成了高中学业后,赵老考取了北京化纤工学院,完成了大学5年的学业,并于1970年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化纤厂做工人,这一做就是10年。
1980年,渴望再深造的赵石林又考取了南京大学化学系,1983年,他获得硕士学位。
“当时,全国范围内还没几个博士点,而南京只有南大和东南有几位导师。”为了等自己专业的博导,赵石林又工作了两年,1985年入读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3年后博士毕业。
“大学开始就没有成绩单咯。”赵石林笑说,但是,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他都保存着。
如今,自己的小孙子都要上小学了,赵石林翻出这一摞成绩单和证书,更加感慨,“可以说,这些东西,记录了一个少年在中国接受的全部23年教育,从小学一直到博士。”
赵老说,虽然现在读到博士并不稀奇,但他算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博士,“那时候全省恐怕也就十几个博士。”而难得的是,赵老将这些“老古董”都保存了下来,“这会不会是全国唯一的一份啊?”赵老爽朗地笑了起来。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