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绒花走俏时尚界 传统技艺急需年轻人传承

江苏要闻金陵晚报2017-10-10 10:42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南京绒花走俏时尚界 传统技艺急需年轻人传承

南京绒花走俏时尚界 传统技艺急需年轻人传承

电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女主素锦的头饰,国际电影节与成龙、廖凡走红毯的女星所着服装羽领……这些作品都来自于南京传统工艺——绒花,而其创作者是省级非遗传人赵树宪。昨天上午,在江苏首届乡土人才技能大赛的活动现场,赵树宪和弟子展示着南京绒花的精美工艺,引得许多观众驻足观看,纷纷打听如何预订购买,然而师徒一概拒绝。“因为整个工作室就3个人,这门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赵先生说。

1南京绒花急需年轻人传承

10多年前,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树宪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如今,他依然在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一个小小的工作室里精心制作绒花,守护着这门传统手工艺。他曾是南京唯一制作绒花的匠人,这两年他收下了2个弟子,一个是大学毕业生,一个是40岁辞职全身心学做绒花的程颖。赵先生告诉记者,南京绒花被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已经几年了,仍然没有走出濒危的境地。40年前,南京还有一家绒花厂,他就是那时进工厂当学徒的。上世纪90年代,绒花厂倒闭,赵树宪告别了这个行当。2008年,他应南京民俗博物馆的邀请,在馆内设立了“绒花坊”,做这门古老行当的最后扛旗人。

“我们接的定制单子,都排到年底了,根本做不过来,所以你们想买我们也做不了。绒花不缺市场、不缺种类,就缺人。”赵树宪的弟子程颖说。一位观众表示,人不够可以收徒弟,她也可以过来学习。程颖表示,学做一片简单的叶子,如果是天才需要半个月时间,那么其他人要花的时间就更多了。学徒期间没有工资,但要专职来做,年轻人首先要考虑生计。做绒花的材料都很贵,交了学费几个月学不出来,许多人就中途退出了,师傅掏的钱和耗费的精力也都白费了。她建议政府对于这种濒危的非遗,应该通过扶持,让师傅有能力带徒弟,让年轻人没有顾虑地去学。

2大学生女承父业创新传统布艺

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也曾为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伤透脑筋,因为女儿吴灵姝并不想把青春耗在染印缸前。“小的时候,我甚至觉得父亲做这种花布很土,很丢人,别人问起家人做啥的,我都不好意思说。”在昨天上午的乡土人才大赛开幕式上,1988年出生的小吴作为乡土人才代表发言,她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赢得了在场人的掌声。开幕式结束后,许许多多的人来到她的展台前,向她和她的父亲道贺。“这一刻,我觉得作为经典文化的传承人,是多么骄傲。”吴灵姝说。

吴灵姝在北京学的是工艺美术,7年的大学生涯,她在父亲和许多文化大家的熏陶下,逐渐转变了看法,毕业回乡接过父亲的手艺,潜心于蓝印花布的开发。他的先生毕业后在银行工作,工资也很高,也毅然辞职投身于这个传统事业。两人用年轻人的视角,开发出了颇受市场欢迎的蓝印花布新品,如包包、钱包、多功能笔记本电脑包等等。

3江苏将为传统技艺培养“传人”

记者从江苏省人社厅了解到,江苏将建立乡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江苏还将乡土人才培训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技能人才提升行动计划,把乡土人才列入国家和省特贴专家、大工匠等重点人才项目评选范围。在昨天的展会现场,当南京一位技师院校老师听说江苏将启动“青苗计划”,通过财政补贴开设传统工艺专业,她正希望让经典走进校园,不仅是传播文化,更能成为未来学子们走向社会的一门职业技能。

[责任编辑:柳晓原]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