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语言环境都是困扰内地生的问题
近日,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从港大退学的消息,搅动一方池水。记者对江苏籍的港大学生采访后发现,其实,刘丁宁的“水土不服”,同样困扰着许多内地学生。每年换一次的室友,听不懂的粤语,难啃的大部头英文教材,眼花缭乱的校园生活,强烈的陌生感和文化差异……想挣脱“局外人”的身份,实属不易。
谈语言
粤语、全英教学
让内地生吃了下马威
从小一直遥遥领先于同龄人的江苏女生王心怡(化名),2010年踏入香港中文大学时,被粤语“撞了一下腰”。
“香港本地生多,他们彼此交流都用粤语,但是我一句粤语都听不懂,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王心怡说,虽然开学迎新时学校有办新生营,让内地生尽早适应香港的风土人情,但陌生感和自尊心,让她始终轻松不起来。
在新生营,内地和香港本地的同学会做很多互动的游戏,“虽然本地生会很耐心地解释给你听,但你又不好意思每句话都问别人,于是就像傻子一样木木地,直到这个游戏玩完了,才知道玩的到底是什么。”王心怡说,一个学期后,她才听懂粤语,能用粤语和别人简单交流。
其实,为了让内地生适应语言环境,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都会在第一学年设立粤语、英语的必修课。
但粤语交流、全英教学,还是让这些内地高考幸运儿们吃了个下马威。
就在王心怡惆怅的同时,她的校友、常州籍女生马悦(化名)则忙着看TVB的肥皂剧,去深圳买英文教材的中译本。
“社会学、经济学、数学……第一次看这么厚的英文专业教材,速度慢得要命。”最头痛的要写英文论文。有一次,为了写一篇1000单词的社会学作业,马悦抓耳挠腮写了一个通宵。
就读于香港大学的南京女孩宋琦(化名)也有类似经历,大一上学期,为了应付一篇1500单词的英文论文,她足足忙了十天,每天都要花两三个小时查字典、修改。
谈语言
谈学习
没有班级、班主任
课程全部自选
虽然已经大四,但跟很多同学一样,王心怡至今说不清她所在的系有多少同学。不同于内地大学,港校没有“班级”一词。
“这里没有班级,所有的课程都要自己选择,每个同学的课程表都不一样,下了课,大家又赶着去上各自安排的课程,你永远不可能在两门课上,看到同样的同学。”
王心怡说,在港中大,没有辅导员,更没有班主任,选课、考试、提交作业等重要信息,全部通过邮箱发布。“突然之间,再也没有人追着你学习了,即使是室友,因为所学课程不一样,有时每天也只有晚上才能碰到面。”以前在内地,每天有老师在后面“抽着鞭子”督促学习,来到这里,很多人对这种“放羊式”的教学也需一个适应过程。
此外,每一门课,还会有助教给大家上“小课”。正在读大二的宋玥说,十几个同学分成一组,在限定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小课题,从数据收集、问卷调查、到小组讨论,完成情况将计入课程总分。“这里的评分标准多样,除了书面考试,还有平时的论文,小课讨论的发言表现、参与度、口头展示,如果是理工科同学,还要考察实验报告。”她说。
在港校,每个教授都有自己固定的“professor hour”(教授时间),同学们如果有问题,可以事先跟教授预约,此外,跟教授交流的渠道还是电子邮件。
不过,是否愿意跟教授交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并不会有人催促你学习,虽然明年就要毕业了,但直到现在,王心怡还从没跟教授交流过,这让她有些后悔,“还是没有主动钻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了高中的学习习惯,为了考试而学习。”
谈生活
一年换一次室友
时常感到孤独
在港校,流传着一个“传说”,如果一对恋人“不幸”没有在一个专业读书,那么谈恋爱就像是异地恋。
虽然校园里空间紧凑、熙来攘往,但并不意味着能填满学生们空荡荡的内心,尤其是内地生。
因为大多数内地生埋头学业,所以他们接触最多的人是室友。但是,又因为各自选择的课程不一样,大家中午又很少回宿舍休息,所以只是在早晨或者晚上才会碰面。
在香港中文大学,除了大一时由学校分配宿舍,从大二开始,由学生自由选择室友。如果你愿意,不同年级、不同肤色、不同专业的同学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但是,王心怡大学4年,换了4任室友。大一时,王心怡跟一位心理学的内地生住在一起,大二时,她的室友换成了翻译系、经济系和工商管理系的三位同学,大三时,室友又缩减为一位经济系同学,大四时,再次换了一位搭档。
“大家不在一起上课,单独约时间吃饭也不太现实,如果跟室友相处不来,或者大家有出国交流等安排,第二年马上又会分开,所以基本都是点头之交,交情不深,缺乏真正的朋友。”
王心怡时常感到孤单,“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后悔当初的选择,尤其是大四找工作的时候,压力很大,但认识的人就那么几个,朋友就三四个,有时给父母打电话,说着说着就哭起来了。”王心怡的心路历程并非孤例。
“中午一个人吃饭无聊,有时索性就不吃了,更多的时候,要学会怎么享受独处。” 南京籍女生宋琦说。
谈融合
住宿舍需申请
可以休学去做任何事
“走堂(逃课)、拍拖、做兼职、上庄(担任学生社团干部)、住舍堂,是来香港读大学必须要做的五件事。”
马悦说,所谓舍堂,就是学生宿舍,那里除了住宿,还有学生会和各种活动和比赛。每个“舍堂”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和传统,有的偏重多元文化融合,有的偏重国际化氛围,有的比较重视传统,。目前香港大学共有13所住宿舍堂,其中两处是纯男生舍堂,一处是纯女生舍堂,另外10处则是男女混住。
不过,能不能住舍堂,要用实力说话。“舍堂每一年都需要重新申请,学生这一年在舍堂的参与度,以及对舍堂的贡献将决定他们是否可以继续住。”港大中国事务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不过,采访中,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内地生与本地生之间的交流并不多。正在香港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的江苏女生于淼分析,一是语言不通,即使第一年为内地生开设了粤语补习班,香港学生也能说一些普通话,但两者很难畅快交流。
在港大有各种休学理由,“比较多的是出国访问学习,每年都有内地生前往哈佛、耶鲁进行一年期访问学习;也有同学由于专业特色会选择休学半年或者一年进行全职实习,比如理学士精算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些商科同学。”她表示,也有同学想在大学里有一年“gap year”(间隔年),去做任何他喜欢做,值得做的事情。
“这种多元的价值选择,有时让人眼花缭乱,你必须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王心怡说。
谈就业
不足一成内地生
选择返回内地
虽然距离毕业还有大半年的时间,但王心怡已经焦躁不安。最近,她报了注册金融分析师的考试,为找工作增加砝码。
港大中国事务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近几年,内地本科毕业生约有一半左右会在香港就业,4成左右前往海外名校进修,还有少部分选择在港进修或者内地就业。
眼下,王心怡最大的纠结在于,未来三年,到底在哪里工作。根据政策,内地生在香港待满7年,就能成为永久性居民,并享有通行于143个国家的免签证。
在这个金融之都,作为一名经济系毕业生,她的同学大部分都选择就业,她也想尽早工作。
“但是我迟早是要回内地工作的,所以爸妈建议我不如直接回去,事业可以长久耕耘,再加上在香港始终有孤独感,难以扎根;但是毕竟又在这里生活了4年,还有3年就可以成为永久居民,今后出国会方便很多。”
对于性格内向的王心怡来说,港校学历的背后,“冷暖自知”。对于4年前的选择,她现在已经说不清是否是明智之举。
马悦虽然已经开始在网上向香港的公司投简历,但也不太顺利。“有的公司只招本地生,有的要求有香港身份证,还有的工作语言是粤语……”
正在读大二的宋玥,眼下正忙着3门课的期中考试,白天忙碌的她,只能在晚上8点以后接受采访。
“人不能一辈子都生活在让自己舒服的环境里,如果要来香港读大学,那就做好准备做一个头脑开放而勇敢的人吧。”宋玥说。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