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家长陪娃做作业“心梗住院”背后深层次原因

江苏要闻江南晚报2017-10-25 10:58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继“妈妈一陪读秒变泼妇”的段子在网络上出现后,近来“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心梗住院”“二宝两个月,我不敢去辅导大宝,怕回奶”“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等爸妈吐槽陪读的那些事儿又席卷了锡城家长的朋友圈。有网友戏称:毫无疑问,陪娃写作业不仅是让当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凶,更是破坏亲子关系的第一杀手。对此,教育专家称,并不支持家长陪读,陪伴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现如今变成了提高作业正确率和监督,而前者是老师的职责,后者正在“杀死”孩子的学习兴趣。

一个字重写30遍 孩子染上“完美情结”

李女士的女儿今年刚上二年级,从幼儿园开始她就承担着陪伴孩子做作业的任务。一开始,她还持有一种新鲜感,觉得自己在陪孩子学习知识,共同成长。但几年下来,只要到时间陪孩子做作业,她就变得焦虑、着急,“有时候女儿写一个字总是擦了重写,不断反复,时间就这么浪费了。”

不良情绪同样发生在孩子身上。最近李女士发现女儿出现了厌学、不爱说话等症状。细究下来,女儿“强迫症”似的写好一个字的执念,根源在于幼儿园时,妈妈曾因为她一个字写不好,要求她重写了30多遍,最后橡皮把纸都擦出了一个洞。李女士认为,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因此对孩子写好字有了严要求,而这份“完美情结”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高知父母苛求儿子 效果反而不理想

乐乐身上散发着不同于其他四年级小学生的气质,他成熟、内敛,坐在那儿给人一种一本正经的感觉。读幼儿园的时候,乐乐身上就背负着“长大后考进清华北大”的使命,可以说是在父母的期待中长大的。一、二年级时,乐乐成绩确实不错,一直是班级前五,到了三、四年级,成绩明显下滑,同学关系也处理不好,行为方式总显得格格不入。

乐乐的父母都是高知,毕业于名牌大学,孩子的出生让他们觉得孩子遗传到优秀的基因,理所应当考进顶级高校。当儿子出现做错题、成绩不理想时,妈妈会说“你看别的小朋友就比你好,为什么你不行?”爸爸则跟他讲一堆大道理。但是,在最近一次测验中,乐乐考出了全班倒数的成绩。

教师一样有陪读焦虑“孩子怎么就不明白呢?”

邵老师是无锡新吴区一所公办小学的语文老师,也是一名三年级小学生的母亲。谈及会不会有陪读焦虑的情绪时,她猛地点了点头,她告诉记者,国庆期间指导儿子写一篇“国庆真热闹”为主题的作文,没忍住吼了两嗓子,“你怎么就不明白呢?”儿子竟然慌张得不敢说话了。而邵老师的丈夫则表现出很好的耐心,儿子听不懂会一遍又一遍地教,因此一做作业,孩子更希望爸爸来陪伴他。

工作中,当邵老师教完六年级的学生再来教二年级的孩子,也会明显有一种“他们怎么什么都不懂”的无力感。但这也要慢慢来适应,毕竟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

专家建议:最好的“陪读”是家长也在学习

一、二年级的孩子识字不多,独立性不强,家长陪读无可厚非,但是到了三年级以后,学生能够看懂题目,记得当天的回家作业了,那么家长坚持陪读将变成亲子关系的“噩梦”。无锡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源沐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咨询总监张弘并不支持孩子做作业时家长陪在身边,特别是在一旁玩手机。

不少网友称,孩子做作业时忍不住要抽他,睡前又会后悔自己打骂了他,但是第二天又会重蹈覆辙。家长为何“痛并坚持着”陪读呢?在张弘看来,这可能是源于家长的一种期待,正如乐乐的父母期待孩子能跟自己一样成为高知,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

但是,家长可以反问自己“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如果我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陪孩子做作业时,我凭什么严格要求孩子?”当家长会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问题,进而向学校教师、心理咨询机构等专业人员寻求帮助,学习育儿知识,逐渐在自我修行、提高中带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责任编辑:今日沭阳]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