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锋 江苏省邳州人,原28军副政委,行政12级。1926年11月出生,1941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8月入伍。 历任学员、干事、政指、副政教、股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委、军政治部副主任等。 参加过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的津浦铁路、石湖朝阳集、泗阳、淮安、淮阴、涟水、宿北等战斗及淮海、渡江战役等。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荣获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四次和三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因战负伤,被评为三等乙级伤残。
7月16日,三伏天里的一个上午,南京晨报大记者、小记者一行,来到浦口区28军干休所,采访了92岁的原28军副政委、“9·3”大阅兵新四军老战士代表李剑锋,“初见精神矍铄的李爷爷,我就被他乐观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话语深深打动了。”这是晨报小记者、玄外附小逄锦骏同学的采访感想。的确,在这位“最可爱的人”听似轻松的叙述中,再现了那艰苦的岁月、顽强的拼搏!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鼓舞和沉思。
忆少年时,最绝望时天降“神兵”
后用担架抬到成子湖边,送到小船上,穿过成子湖,送往洪泽湖后方医院养伤去了。”
“有腿有脚就能跑!”这句话把孩子们都镇住了,有孩子不禁轻声重复着。而李老接着讲述道,正是由于那种环境,因此,他和战友们在分别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死,明天见!”
李老说:“我们不怕死,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赶跑日本鬼子,实现抗战胜利。不死,明天见!”这样豪迈的革命情怀让人无比动容!
亲手缝制的渡江日记
原件藏于渡江胜利纪念馆
在采访中,李老还深切怀念着自己的一位战友——渡江勇士谭义联。“他的班长告诉我,在参加淮海战役之前,他家里来人要他回家结婚,他说:革命不胜利、全国不解放不回家结婚。他这种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彻底的革命精神,都使我永远不会忘记。他送给我的唯一的一张半身照片,是我永久留念的珍品。”
记者还有幸见到了李老一件非常珍贵的旧物——渡江日记。这本日记,小小一本,可托在手掌中,却让人感觉沉甸甸的。据李老介绍,这本日记的原本其实藏于渡江胜利纪念馆中,目前在李老这儿的是一件复制品。李老笑道:“仿制得非常精心,买到了当时我用的这种纸,看起来就是一模一样的。”
记者小心地翻看日记,从1949年4月渡江起,一直记录到了1950年2月。李老表示,日记中所记,都是琐碎常事,如几月几号,做了什么事,行军到哪里了,或者是一些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如“经过一夜的路程,经过丹阳、无锡、常州、苏州等城市,于早上六点半,到南翔车站下车,因没与三十四军接上,暂站上休息,晚上宿营高王庄。”“今天是11月1日,去年今天在泗洪县参加淮海战役,至今整整一周年。”……
其中,有一天正值中秋,虽然没有家人团聚,更谈不上什么美食佳肴,但李老却写了好几首诗,寄托自己在月圆佳节时的情思!其中还借用了“低头思故乡”的意境,写道——睁开眼看现在,胜利翻身;低下头想过去——艰苦贫困。
这个本子的来历也颇有意思。当时在南京六合一个村庄,李老有了记日记的想法,便找到了一个店铺想买本子。然而并没有本子,店铺老板便从账本上撕了几大张下来。李老回去后,便将纸张裁成一块一块的,再自己动手缝了起来,做工细致,让渡江胜利纪念馆的馆长都赞叹不已。
送给孩子们的勉励——
理想坚定,意志坚强
“感谢李爷爷为我们今天的新生活做出的贡献,请对我们小朋友提出一些希望好吗?”在听李老讲述了众多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后,晨报小记者陈孜怡同学对李爷爷做出了这样的提问。
李老笑着看着孩子们:“我送你们8个字:理想坚定,意志坚强!”
李老表示,每个时代孩子的理想都不一样,他小时候就是想着抗战胜利,赶跑敌人,“我们时刻不敢忘,胜利之路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献血铺成的,所以再苦再累,我们半点不敢犹豫。什么这困难、那困难的,统统都不算什么!那么现在,我想,你们的理想,应该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李老笑着说,心中有了理想,学习、生活上出现了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李老还讲到了两桩事儿。一件是少时上学的景光,“我们的教室在哪里?就在天地间,夏天就在树荫下,冬天就在晒得到阳光的地方!背上背着芦席,腰上挂着马扎(小板凳)和包裹(里面是书本),如果日本鬼子打来了,我们随时背上就跑!”
另一件是1948年的除夕之夜,当时在安徽,“按照习惯,大家应该是吃水饺过大年,可是,此时我们连队,什么吃的东西都没有,只好让大家睡觉休息。司务长、给养员外出筹划粮食,从早上等到中午再到下午,快四点钟了,给养员夏有福同志终于回来了说:有粮食了!原来是喂马吃的爬豆!管它什么东西,能吃就行,来不及泡,马上就磨,就煮,稀稀拉拉的一锅,就这样,全连一百多人喝了十多斤的马料汤,过了一个大年。”
李老动情地表示:“近70年过去了,如在眼前,这个在长期斗争的历史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所以念念不忘,就是要不忘过去的苦,牢记今天的甜。幸福美好的生活,实在来之不易啊,珍贵,珍惜!”
李剑锋是江苏邳州人,生于1926年,1941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众多战役,包括渡江战役等。现场,晨报小记者彭北宸问了第一个问题:爷爷,您为什么要参军啊?
李老表示,等他讲完小时候的经历,孩子们自然就能明白了,“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日本鬼子打来了。他们的飞机低到树梢那么低扫射,死了好多人啊,我都不敢看!男女老少都拼命跑。我们藏进了山里,不敢再回家,国破了,家亡了!妈妈随身带了一袋子黄豆,每天就给我一把黄豆度日。我是又饿又怕,生病了,却又没有药吃!就在这时,八路军来了。听说他们不进房子,就睡在外头,大冬天穿着单衣跑步,坚决打日本!所以我12岁就记得了,我也要跟着打日本!”
不过,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个子矮,少年李剑锋的第一次参军愿望并没有马上实现,“让我回去好好读书,长大了再来。”后来,当地的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没想到门口炸油条的大叔是个地下党,他把我招去当了勤务兵。我一开始还不乐意,要去打仗,他说,战士们在前线要吃的要穿的,我们在后方服务也是抗日,一样的!我才明白,哦,我这也是抗日啊!”
当然,后来李剑锋在抗战时期,参加反扫荡、铁路公路破击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不死,明天见”,何等革命情怀
在多年的南征北战中,李剑锋身上的故事可谓是讲也讲不完。而第一次负伤的情形,尤其让他难忘。“‘轰’一声,炮弹在我身边的战壕里爆炸了!我是“死的”还是“活的”?我咬一咬手,还有痛感,那就还活着!又摸摸我的腿和脚,都还在!既然还有腿和脚就好办,那就能跑!于是我就赶快向营部包扎所跑。”
谁知道营部包扎所已经转移了,于是李剑锋赶快再向团包扎所跑,可他们也一切收拾完毕,准备出发了,“我一看到他们,有指望了,扑通躺倒,再也站不起来了。担架也没有,只好骑马,两三个人把我架到马上,走了一夜,一直到了泗宿县唐莫圩子住下,终于能给我包扎了。医生重新检查伤情,我的左脚内侧踝骨粉碎性骨折,碎骨外露,右小脚趾内侧、两腿弯后下部、右臀部等多处负伤,一起受伤的文化教员被炮弹片横穿嘴巴,牙齿全部被打掉、卫生员的胸部被弹片打进半截,还有半截露在外面、通信员的两条大腿被弹片横着贯通,医生给我们逐一包扎。
记者手记
“不死,明天见。”“腿和脚还在,就能跑。”“天地为教室,日本鬼子来了,我们背上芦席和马扎就跑。”和孩子们一样,这几句话也重重地砸在了我的心上。幸福生活哪里来?何为信念?再多的书本看来的故事和道理,也不及如今一番耳闻目见!
老人家在采访中让人感动。南京连日高温,就算空调房间里也算不得舒适。可李老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感受,短袖外罩上了他的长袖军装,军装上的众多军功章让孩子们看了非常兴奋。 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老人家不时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关爱之情溢于言表。而老人幽默的讲述、乐观的精神,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炮火纷飞的年代,挡不住少年渴求知识的步伐。就算在冬天的阳光里,寒风依然凛冽;就算在夏日的树荫下,酷暑依旧难当。然而,就在这天地间的“教室”里,老师与学生,一边上课,一边随时处于紧急逃离状态!
李老讲到这段时,特意抚摸着一个孩子的头,笑着讲道:“平时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题?想想爷爷难不难?心中有信念,便不难!”
有什么还能比老人家的话更有信服力呢?我想,在几个孩子还幼小的年龄,便感受了革命英雄的豪情和鼓舞,这一番经历,犹如种下了一颗最美的种子,如今生根发芽,日后定会在某时某刻,生出花朵、结出果实!
小记者感言
孩子们在听了李剑锋爷爷的故事和对他们的寄托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爷爷身体里还有四块弹片”
7月16日,我们一起去拜访了92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李爷爷。李爷爷给我们讲述了他为什么要参军、在抗战中有什么光荣历史、在抗战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李爷爷的勇敢、坚强、毫不退缩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至今,李爷爷的身体里还有打仗时留下的四块弹片,我们要铭记光荣传统,做一个理想坚定、意志坚强的人。
玄外附小一(1)班 陈孜怡
“不死,明天见!”
印象最深就是这句话
7月16日,我们来到浦口28军干休所,听老革命李爷爷讲传统。初见精神矍铄的李爷爷,我就被他乐观的性格、幽默风趣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李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一位英雄。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李爷爷在战争年代与战友们每天的告别话语:“不死,明天见!”正是怀着连死都不怕的信念,爷爷和他的战友们在险恶的环境中,经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才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这次采访活动,让我了解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了解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会谨记李爷爷对新时代中国少年儿童提出的殷切希望,努力做一名理想坚定、意志坚强的人。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