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29岁的濮帅被南京溧水县派到永阳镇挂职党委委员,与另9名候选人展开新一轮淘汰赛,两年后能进入前八名,他才能如愿当上自己所角逐的镇党委委员。
此时,在南通崇川区,27岁的卢林跟同龄人曹浩已在同一岗位比试了三个月,到明年初,他们中的优胜者将赢得团区委书记的竞争。
突出能力优先,把“会考不会干”、“会说不会干”、“会想不会干”的人淘汰出局,真正把能干事的人选出来用上去,作为国内竞争性选拔官员制度发源地,我省各地正在优化程序,让“赛场选马”变得更科学。
让会考不会干的人没机会
今年1月31日,溧水县委组织部发出公告,面向全县年轻干部公开选拔10名镇党委委员(挂职)人选。
其时还在县委办任职的濮帅,第一眼看到公告,就觉得这次公选“不一样”:挂职期间,由县委组织部负责管理和定期考核,表现优秀的提拔任用,不能胜任岗位需要的,另行安排工作。
差额笔试-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一路“差额”下来,84名“参赛选手”只剩10人,成为镇党委委员挂职人选。要拿掉这“挂职”二字,濮帅觉得最大的困难是引进两名领军人才,“这是硬性考核指标,完不成就要被淘汰。”
“凭实绩用干部,年轻人没有实绩怎么办?放到岗位干一干,比一比,就能看出能力怎么样。”溧水县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胡有亮说。
拉长竞争链条,选出最能干的人,南通崇川区与溧水可谓不谋而合。去年底,该区面向南通全市公选三名区管领导干部,即团区委书记、区建设局副局长、区拆迁办副主任。100多位报名者经多轮竞争,有6人“夺标竞岗”成功,进入“差额试岗”:把竞争同一职位的两名初步人选,放在同一职位上比一年,胜者上,败者回原岗位。
“有些干部‘会考不会干’,有些人‘会干不会考’,要选出最能干的人,必须把能力竞争贯穿公选全程。”崇川区委组织部长江建春说,“很多地方搞公选,第一关就是笔试,再能干,不会考,立马淘汰。我们是笔试、面试、适岗评价及项目计划书,综合四项成绩,再淘汰部分人。这其中,笔试只占40%的权重。”他强调,能力竞争真刀真枪,由街道上报实际工作需求,形成项目,竞争者围绕项目设计标书,最终试岗也是比项目执行力。
参选前在南通市委组织部工作的卢林认为,哪怕最终上不了也不后悔,因为这种竞争很公平。同在崇川区虹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职位上试岗的曹浩深有同感,“从调研能力、表达能力到实务能力,一路比能力,这样的竞争方式全国不多见。”而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伟明表示,街道给卢林、曹浩安排同样的工作,“一年下来,谁的能力更强,包括人品怎样,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最终,街道要出具鉴定报告,为区委确定最终人选提供参考。”
让会干不会考的人不吃亏
今年3月,淮安市淮安区公推比选产生了44名乡科级干部。从公推公选到公推比选,一字之差传递出选人用人更加重实绩的导向。
“这次公推比选,我们取消了笔试,直接比业绩定胜负。”淮安区委组织部部长马乃骏坦言,公选经多年实践完善,笔试、面试程序趋于规范,但考得多了,试题往往有规律可循,容易被“押宝”,考得好的未必能力强。“乡镇领导身处基层发展一线,这个岗位需要上任就能上手的实干家,而不是能考不会干的考试能手。”他说。
不比考分比实绩,这实绩怎么比?“现行实绩考核定性多、定量少,用‘优秀、称职、一般、不称职’考核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干部,过于空泛,这就像拿‘公里’标准量身高、用‘吨’的标准量体重,最终千人一面,考核所需的区分度明显不够。”马乃骏认为,评价干部能力,理应看实绩,把干部实绩考准考实是个老大难,这个问题不解决,影响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及社会公认度。
此次公推比选乡科级干部,淮安区看现实表现,比以往成绩,还看群众口碑。同时,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干部工作性质和特点,首次尝试“量化比较考核”,把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具体化,设置“品德最优”、“工作最敬业”、“业绩最突出”、“综合素质最高”、“最适宜提拔”等指标,组织对相关人选的实绩测评。此外,根据不同岗位需求进行分类比选。对乡镇长后备人选,主要比综合能力、群众认可度、招商引资等;村(居)党组织书记,主要比综合素质、受表彰情况、发展村级经济等;大学生村官,主要比创业富民、履职、表彰、任职乡村干群的认可度等。
“分类比选灵活度大,让‘会干不会考’、‘会干不会说’的干部不吃亏。”通过此次比选当上钦工镇镇长的印祺说。
让能干的人找到合适的“坑”
相对于过去“由少数人选少数人”,公选变“相马”为“赛马”,让“多数人选多数人”,从整体而言,所产生的人选更为优秀。但放到具体岗位上,最优秀的未必最胜任,这是国内公选普遍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
不同于以往定岗公选,如今不少地方倾向于不定岗公选,即先预设一定条件进行选拔,人选确定后,再视各自特长,参照不同岗位需求,尽量把每个“萝卜”放到最适合的“坑”里。
南京最近公选30名市管副职干部,就采用了这种先选人后定岗的模式。该市没有预先公布具体需求岗位,409名报名者首先争进“市管副职”这个大坑,等人选产生了,再去做人岗匹配。南京市委组织部相关人士透露,此举意在提高人岗匹配度,“每个最终脱颖而出的人,经历了不同形式的竞争,从能力禀赋到性格特点展现无遗,组织部门更容易做到人岗相适。”而胡有亮则认为,定岗公选,往往出现热门岗位报考过热、冷门职位报名过少,前者导致人才浪费,后者导致竞争不充分,选不出最优者,“搞不定岗公选,先选人,再定坑,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只要是优秀人才,进不了最好的‘坑’,还能进其他‘坑’,可以说,这也提高了公选质量。”
“公选经过十多年探索,已成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的重要形式,而现今的基层实践,都是围绕‘能力是基础、实绩是前提、公认是尺度’,是对公选程序、环节的完善。”省委党校副校长桑学成指出,考核干部实绩,是重眼前“显绩”还是重打基础的“潜绩”;“以德为先”,抽象的官德如何评判?破解这些难点,有待公选制度的进一步优化。省内另一位长期研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专家表示,不定岗公选,有助于提高人岗相适,但谁去好的岗位、谁去差的岗位,个中是否可能存在模糊空间?这对公选的公正性是不小的考验。
我省各地优化干部竞争性选拔程序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