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第二批2964名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苏培养岗位大规模实习启动。
而就在10多天前,首批新疆阿图什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昆岗位实习结业典礼举行。完成在江苏一年半学习、实习,阿吉努尔·衣沙木丁即将踏上回乡的列车,“在江苏的学习、工作将成为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新疆姑娘面对离别,眼眶红了。
作为全面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的重要举措,2011年,我省启动实施新疆籍高校毕业生来苏培养计划。新疆伊犁州和克州选派3263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来我省培养,居全国19个对口援疆省市之首,涉及乡镇管理、社区管理、教育、卫生、法律、财会、规划建设、农林水牧等8大类10种专业岗位。学员来自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22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学员约占总数的90%。在我省一年半的培养中,第一阶段是为期一年的汉语言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第二阶段进行为期半年的岗位实习。
学习课程“量身订做”
南京邮电大学精心挑选了有维语注释汉语材料,为学员开设了《现代汉语》精读、听说、读写等系列课程。任课教师按照学员汉语水平将学员分为昆仑组、天山组、雪莲组,分类教学。同时,采取讲故事、复述视频内容、读伊犁新闻网新闻、记日记等方式,帮助新疆籍毕业生更好地开展学习。
与其他院系不同,南京审计学院新疆班是周六、周日上课,周一、周二休息。“这是为了让最好的老师来给新疆籍学员上课,休息时间还可以组织学员外出参观。”南审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国祥说。
在6月19日举行的南医大新疆卫生班结业典礼上,75名新疆籍学员拿到由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陈琪亲自颁发的结业证书。“南医大不仅派出最优秀的老师给新疆班授课,还特别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增强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陈琪说。
伊犁州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江苏培养工作总领队赵欣然用“惊人”来形容新疆学员的变化:“刚到江苏时,不少学员的日记就两三句话,现在每天都是好几页,对学习、老师的感受都可以用汉语流利地表达出来。”
岗位实习“学以致用”
实施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苏培养计划,旨在给伊犁州、克州跨越式发展培养一大批实用型人才。为了使得这批学员未来能迅速胜任工作,我省安排毕业生到回新疆后拟任工作相同或相近的岗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岗位实习。
6月20日早8点半,库尔拜克孜和往常一样,到江阴市南闸街道紫金社区上班。“刚来的时候,对社区工作一无所知。师傅从如何看台账教起,社区搞活动也让我一起参加。很快要回霍城县水定镇党建办上班了,心里一点也不害怕啦。”库尔拜克孜口中的“师傅”是紫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微。张微说:“尽可能创造机会让新疆学员了解社区方方面面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据介绍,扬州市在新疆籍毕业生岗位实习期间,安排学员到基层岗位锻炼,创造性的实施“1+3”实习模式,即一名新疆学员结对一名乡领导、一名乡干部和一名部门干部,将岗位实习培训责任明确到人,实行“一对三”指导、帮带,由3位干部全权负责所带学员的工作理念指导和专业技能培训。
在课余、实习之余,省内41所培养高校和11个对口援助市、县(市、区)的相关部门,还组织新疆籍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大型现代企业、农业示范区参观考察,使培训学员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增进民族团结,增强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稳定。
“江苏实践”叫响全国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厅长谭颖介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疆高校毕业生来苏培养工作,罗志军书记、李学勇省长、石泰峰副书记等省领导多次批示,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成效。
经省援藏援疆领导小组批准,我省成立由省人社厅牵头,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民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单位组成的省新疆籍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工作协调小组。承担援疆任务的16个省辖市、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协调小组。2011年以来,我省共接待11批次新疆各类考察、对接团组,不断完善细化理论培训和岗位实习计划,做到用什么、学什么。
各地、各高校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记者6月21日在南通市通州区金沙镇城东小区一套民居里看到,宽敞明亮的客厅、餐厅,每人一间15平方米的卧室,崭新的空调、被褥,这是新疆籍学员在江苏的家。南通市还为新疆籍学员就医开辟“绿色通道”,无需排队挂号,直接安排相关医生接诊、治疗,统一购买人身意外险。
昆山市对国防园进行改造,新建清真餐厅,党员宿舍统一安装液晶电视和宽带,配备洗衣机和干衣机。同时,专调4名技术好的驾驶员,分4条线路负责学员上下班接送。
作为两个代表省份之一,我省在全国培养工作协调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发言。新疆自治区政协主席艾斯海提·克里木拜等领导先后率团来我省考察培养工作,对我省培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新疆日报、新疆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专程来我省采访培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我省培养新疆籍毕业生获赞誉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