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生态“活”起来

江苏要闻金山网2017-12-18 18:57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伴随着耳边响起的“枪林弹雨”,地形险要的高丽山、当年的战报和遗址、高高矗立的纪念碑一一呈现……记者日前在镇江市润州区韦岗“红色印迹”展示馆参观时,那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岁月。布展提示着每一个参观者,这里曾打响了抗日战争中振奋人心的一战,在人们投去敬意的目光中,那红色文化的印迹愈发清晰明亮。

“红色印迹”展示馆包括胜利先声、铭记历史、精神传承等5部分,作为韦岗街道的文化项目之一,与其他11个项目一起被列入今年润州区宣传思想文化重点项目。记者注意到,这其中,文化类项目有7项,占比接近60%,一同入选的还有“街巷剧场”“五凤朝阳”“农耕文化”“渔文化”等,这些项目力求通过静态阵地打造及动态活动开展,做到可观,可感,可示范,让文化生态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让文化生态“活”起来

镇江市润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家军说,“引进经济工作中的项目概念推进文化品牌打造,对于转型期的润州来说,不仅是一次尝试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文化基因的唤醒,让宝贵的文化资源在现代生活中发挥鲜活效应,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

2008年起,南城北水建设、“7+1”旧城改造工程等,令润州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如何实现“人”的城市化成为核心要义之一。“一夜入城”的失地农民、失水渔民,按日光和季节劳作的节奏日渐消失,却对承载着他们原有生活的传统文化仍念念不忘。事实上,这一进程本身就包含着对固有文化的传承、调适及重新构建。于是,润州各地文化“集成创新之旅”应运而生。以此次入选的官塘街道“农耕文化”项目为例,该项目中,不仅有对“秀山号子”“太平花灯”等原有两个市级非遗项目的中长期保护规划,更包含了“农民运动会”等特色“新物件”——抛秧、挑担子、摘南瓜,原有乡土农耕元素的植入,正使这一举办近十年的品牌逐渐成为独特的“新市民”文化,令当地百姓获得感不断提升。在为如今城市生活注入新活力的同时,这些项目也为当地“农耕文化”注入了新内涵。

在顺应民间文化热情,搭建舞台满足群众多样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文化创新对城市经济的助力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对主城定位日益清晰的润州而言,更应成为最有潜力的增长极。近年来,润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创业就业的带动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目前,该区共有各类文化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近7000人,其中不乏一批极具潜力和创意的文化企业。

让文化生态“活”起来

前不久,润州“80后”创业者、镇江新光映像文化媒体创始人王景迎来了自己而立之年的生日,“很快,我们的‘大动作’将正式跟大家见面”——公司投资300余万元、由王景本人担任编剧和制片人的镇江首部玄幻网络大电影《双世白蛇》(原名《白蛇前传之伏羲琴》)后期制作已基本完成。王景坦言,这样的投资对成立仅3年的公司来说不是小数目,但对影片题材的选取,她始终信心满满,“白蛇传说家喻户晓,‘镇江色彩’十足,很难被复制”。在她看来,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她艺术创作最宝贵的资源,而优秀的作品也会让更多人记住一座城市,“我希望自己能真正成为一个被文化改变命运的人”。

金山、西津渡、南山……对润州来说,打造文化生态,将丰富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不仅是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存,更重要的是,需要艺术创作者用各种方式将它们进行再创作,通过媒体展示传播,形成广泛影响,并借助与更多产业合作,构建完整文化生态链,着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王晓滢张晋司马珂)

[责任编辑:今日沭阳]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