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泛滥荧屏,剧中出现的生活用品屡被诟病,先民使用的器物究竟啥样?今天起至2018年3月11日,“寻陶问瓷——深圳博物馆藏历代陶瓷器展”在无锡博物院西区二层展厅展出,这批代表性陶瓷器,时代涵盖新石器到明清的各个阶段,堪称一部微缩版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看了此展,没准儿您也能找出古装剧中的穿帮镜头。
彩陶黑陶历史久
每类都有佳品现
“一整年最期待的就是这个陶瓷展了”“很期待唐三彩和元青花”“唐三彩含有铅釉,会重金属中毒所以只能制作明器”……锡博放出年末大展的消息,网友们的评论亮了。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已经会制作和使用陶器,而瓷器则是我们古代先民的又一项伟大发明,名声实在够大乃至成了英文中的中国国名。中国陶瓷的产生与发展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对世界陶瓷发展、中外文明交流与人类物质生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圳博物馆这回带来了80件(套)“国家宝藏”,让无锡观众一次看个够。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陶瓷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深圳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古陶瓷研究专家郭学雷介绍,彩陶是中国早期陶瓷艺术的重要品种,发源于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多为日常生活器用,彩陶纹饰与生活息息相关,是自然崇拜的反映。这些展品基本按时期布展,入口处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半山型菱格锯齿纹彩陶壶,由泥质橙黄陶制成,壶上的图案繁密绚丽,富有变化,器形浑圆,是先民用来盛水、装食物的。
汉代发明了低温铅釉陶,这一重大成就为南北朝隋唐时期各类低温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一件西汉时期的黑陶嵌铜泡钉双耳壶来头不小。这是四川西部羌族地区战国到西汉流行的一种陶器。这类嵌铜钉的陶器大多作为礼器,只有贵族使用,在当地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类黑陶在出土的实物中很少见。据说只有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和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有收藏,其中带铜钉的,只有中国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而像这种有二十多个铜钉的,非常罕见。
唐宋瓷器哪家强
百花齐放很难讲
虽然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然而彩陶却有着绚丽斑斓的颜色,其中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被世人称之为“三彩”。唐三彩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示出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然而,这样的艺术品在当时却是明器(即冥器),是唐代的厚葬之风成就了唐三彩。提起唐三彩,马是其瑰宝,在三彩马中,白釉马又十分罕见,也在此次展出之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头小颈长,膘肥体壮,充满活力。足见唐代爱马、养马的风气之盛。
在经历了唐朝的繁复奢华之后,宋代艺术界包括陶瓷业,画风突变,变得深沉内敛而缠绵婉约,如官窑的素雅古朴,汝窑的雨过天青,定窑的洁白无瑕,钧窑的瑰丽多姿……这些均体现了这一时期陶瓷工艺新的仪态和风范。元明清时期,陶瓷发展经历了革命性变迁,景德镇官窑兴起,青花逐渐一枝独秀。景德镇外销瓷成为世界陶瓷市场的宠儿,深刻地影响了东西方文物文明的发展。如今,青花瓷作为中国元素的代表活跃在各个领域,前不久的“维秘秀”中也出现了青花瓷的身影。
“赶紧趁着《国家宝藏》的热播,来几场精品文物讲座。”锡博粉丝的愿望已兑现。配合此次大展,昨天下午,“锡博讲坛”特邀郭学雷为无锡的文博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唐宋茶器与茶事”讲座。郭学雷通过对唐宋文献、图像学资料的梳理,结合相关实物,围绕唐代饮茶之风的兴盛、茶叶的消费阶层、唐人的茶器与饮茶方式、邢窑“盈”字款瓷器与宫廷茶事、唐宋茶器的演变等多角度考察,为我们勾画出消逝已久的唐宋茶事诸多细节。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