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朱雪芬)昨天,“姑苏图书室”收到了一份分量十足的圣诞礼物,480多本《小说月报》杂志,从1980年至2012年每月一期,几乎期期不落。捐赠者是前天打进本报热线询问捐书事宜的市民时先生,他一口气捐出了自己收集了整整32年的所有“小说月报”杂志,虽说有些舍不得,但是他更希望山区孩子能读到这些书。让人感动的是,全程帮忙搬运图书的出租车司机,得知他要将书捐给“姑苏图书室”,主动免收车费。
昨天下午,时先生带着自己32年的珍藏,找到本报编辑部,要将480多本杂志全部捐给“姑苏图书室”。480多本杂志,整整齐齐地捆扎好,还特意在每一捆书的表面都覆盖上了报纸避免封面受损。看得出,捐书人对这些书十分珍爱。清点时,记者发现,这些杂志全部是《小说月报》,出版时间从1980年至2012年,应该是杂志读者特意收集的。可惜,时先生捐书后匆匆离开,记者没能见到他。稍后,记者电话联系上了时先生,向他表达感谢。
时先生说,自己是这本杂志的忠实读者,从1980年杂志复刊后开始订阅,一直到2012年,每月一期,除了1991年有一期被别人借阅后未归还,32年总共收集了383期,加上增刊等,总共是480多本杂志。原本,时先生打算将这些杂志当成收藏,但是看到“姑苏图书室”活动后,他就动了捐书的心思。“杂志收藏在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欣赏,如果捐给山区的孩子,就能让这些书发挥更大的作用”。
时先生今年68岁了,前几年在重庆工作时,曾去过山区的学校。“大山里孩子们学习的艰苦程度,真的难以想象。”时先生说,正是因为亲眼见过山区学校的环境,他更加坚定了捐书的想法。作为《姑苏晚报》的忠实读者,时先生说,“姑苏图书室”活动的报道,篇篇都让他感动,为此他将自己的珍藏捐出,并且希望能加入“姑苏图书室志愿者团”,为山区孩子多做点事情。
昨天的捐书过程中,一个插曲让时先生觉得十分温暖。480多本杂志,从楼上搬下“来,得费不少力气,出租车司机却没有抱怨,一直帮着我搬。”不但如此,得知时先生要将书捐给山区的孩子,这位出租车司机还免收了将近20元的车费。临走,司机给时先生留下一句话,你捐书,我就捐力气。”“
“姑苏图书室”活动还在继续,欢迎有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无论是捐出家中闲置的图书,还是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们的行动都会给山区孩子传递温暖。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