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 600 多年风雨,有着 " 明鼓清碑 " 之称的南京鼓楼此前处于封闭修缮状态。1 月 15 日,鼓楼公园开放新闻通报会举行。修缮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估算 3542 万元。去年 6 月 1 日进场施工,目前已完成 80% 的工程量,预计 3 月底全部完工。春节前主景区对外开放,碑楼因彩绘工序气候条件影响,暂缓开放。
鼓楼公园开放新闻通报会
如何 " 手术 "?
用传统工艺," 古法 " 恢复外墙颜色
记者看到,鼓楼被脚手架包围,红色墙面被明城砖所取代。" 修缮主要三方面:地基加固、城台修缮、碑楼修缮。" 在设计者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华瑜看来,城台的修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水泥砂浆和钢丝网做的壳清理掉,看城台表面有多少裂缝,这些裂缝 2-5 毫米宽,根据病害状况再落实修缮方案。
修缮采用传统工艺,古代没有钢丝网,用钉子、楔子等把一缕缕麻绳钉在墙上,增加粘合度。郭华瑜表示,用传统工艺抹上由石灰浆等混合而成的涂层,确保不易开裂,再用红粉灰面加水凝石灰砂浆涂抹最外层。外墙粉刷的红色采用红灰粉面 " 古法 " 进行恢复。
施工方江苏江都古典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修缮将城台立面的水泥砂浆清理干净后,明代的城砖便显露出来。
碑楼揭顶不落架,再也不怕大雨
这次修缮,除了 " 明鼓 " 进行加固外,重中之重是对清代的碑楼进行修缮。郭华瑜说,对清代碑楼采用的手法是揭顶不落架。碑楼顶部病症很严重。早在 2010 年,碑楼已有 10 多个漏点,屋面的瓦往下脱落。加上空关几年,屋顶破损更加严重。里面的望板、望砖、木椽长短不一,很多都是用碎料拼接的。揭顶后,已经不能用的望板、木椽予以替换,屋面瓦重新铺,防水层重新做。
" 整个顶部的飞楼就是拉结、加固、铺砖的过程。" 郭华瑜说,修缮完毕后,碑楼会比较安全,再也不用担心漏雨。
有啥发现?
城台下 " 挖出 " 明代柱础和瓦当
施工中有一个重大发现,即在城台 " 挖出 " 了明代柱础,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明代的城台模样。鼓楼城台上现存的碑楼只有三开间,修缮时在城台 60 厘米下发现了 40 多座柱础,排列有序,有的直径达 96 厘米,大柱础密密麻麻,一直排列到城台边缘。有这么多柱础,说明当时的鼓楼二楼并非城台,而是恢弘的建筑。
郭华瑜说,把一层层后来修缮加的地面去掉,一直挖到明代的地层,整整去掉 60 厘米。在下面发现了很多明朝初期的瓦当,滴水和瓦当都是明黄色,上面的图案为龙纹。
600 多年前,这里是南京城 " 制高点 "
郭华瑜介绍,明黄色只有皇家才可以用,这些瓦当表明鼓楼的规格相当高。从柱础的位置可以判断明朝鼓楼上的建筑物有多高大。
密密麻麻的柱础说明,明初城台上应该是有 5 个大开间两层重檐大建筑。" 如果清朝初期没有毁掉,城台上的建筑足有 20 多米高,这里的地势本来就很高,所以这里一度是全城制高点。"
康熙站在城台上,瞭望南京城,留下碑记,这才盖起了碑楼。
法桐 " 瘦身 "
公园不再藏身树荫
由于周围法桐高大、树荫浓密,鼓楼很容易被遮挡住。" 设计时考虑让鼓楼公园透出来、露出来,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而不是在浓密植物包裹下藏在里面。" 郭华瑜说,为让周围居民能够感知鼓楼的存在,在园区的植物景观上也做了删减,公园周边的梧桐树适当修剪,降低高度。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法桐高度基本在 20 米以上,经过修剪,将维持在 10-12 米。为不影响市民出行,选择在晚上修剪,目前已经修剪了一半,本周可以修好。
夜景主打暖白光
鼓楼将亮起来
夜间鼓楼也将亮起来。南京市城管局路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鼓楼公园的夜景照明设计遵循安静典雅、精致卓越等原则,使之成为视觉焦点。园内的高大绿植、有特色的灌木、花卉等将有灯光装饰,营造意境。
初步设计的夜景示意图显示,红色墙面的鼓楼在暖白色灯光照射下格外庄严典雅,茂密的绿植在地面投射光线映衬下十分静谧。夜景光色以温馨舒适的暖白光为主,与周边环境相比,鼓楼本体有较高亮度水平,将形成视觉中心。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