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频现 代表委员建议建立统一的食品信息披露平台

民生资讯新京报2018-03-13 08:51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新京报制图/王远征

食品谣言频现网络,2017年处罚食品谣言50件次,代表委员建议建立统一的食品信息披露平台

“食品产业,一旦出现对信息的片面解读和误读,就会影响消费者的判断,造成恐慌。”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伊利集团的基层人大代表李翠枝直言食品谣言带来的危害。而近年来,塑料大米、棉花肉松、喝牛奶能致癌等食品谣言频现,不仅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也严重损害了涉事企业的声誉。为此,有代表和委员建议建立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平台,通过完善法律手段打击食品谣言。

而自2015年以来,食品企业纷纷拿起法律武器向食品谣言“宣战”。2017年,在食药监总局、公安部等多部委的联合治理下,塑料紫菜等网络谣言制造者也得到了法律严惩。

■ 两会声音

食品谣言扰乱行业秩序

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时,来自塞拉利昂的记者提及“塑料大米”的问题。韩长赋对此表示,中国大米是安全的,对于“塑料大米”闻所未闻。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认为,科普知识的传递相对滞后,导致消费者对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元素、新包装等缺乏科学认识,对错误信息和谣言缺乏分辨能力,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她建议建立一个权威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平台,对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实现集中管理、权威发声,增强消费信心。同时,加强新媒体信息监管,建立虚假网络信息举报处理机制。

李翠枝建议对恶意制造食品谣言、中伤食品企业并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组织和个人,加强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

■ 延伸关注

50件次食品谣言制造者受到处罚

治理食品谣言,不仅需要及时澄清、辟谣,更需要法律手段予以遏制。

今年3月1日,多家媒体联合辟谣平台发布《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其中最热门的十条食品药品谣言分别为塑料紫菜、塑料大米、滴血测癌、棉花肉松、吃大盘鸡感染H7N9、未标“GB18186”代码的酱油致癌、西瓜和桃同食中毒、柿子和酸奶同食中毒致死、空心菜是蔬菜“毒中之王”、奶茶杀精导致男性不育等。

针对不断出现的食品谣言,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了联合检查、抽样检验以及法律惩罚力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专员李海锋曾介绍,2017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谣言制造者实行治安拘留等处罚50件次,包括“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吃杨梅染病毒”等谣言。

2017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专门就“塑料紫菜事件”出面辟谣并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6月,公安部门抓获了通过拍摄“塑料紫菜”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的5名犯罪人员、5名谣言制造人员、8名谣言信息传播人员。11月,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塑料紫菜”网络造谣事件被告人王某祥有期徒刑1年10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2017年4月,蒙牛对“牛奶检出黄曲霉毒素”有关谣言提起诉讼,造谣者被检方批捕;5月,金龙鱼公司再次被传谣“回收利用地沟油”,企业在辟谣的同时报警,造谣者被刑事拘留;11月,山东省蒙阴县人民法院针对“蒙阴蜜桃打防腐剂”造谣案,判处被告人王某国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万元。

而早在2015年,肯德基、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食品企业就因深受谣言所害,纷纷将涉嫌传谣微信号背后的运营公司告上法庭,总体赔偿金额超过6100万元。

食品谣言何以频频现身?国家食药监总局曾表示,食品谣言多产生方式包括曲解专家的解释或某些节目的内容,有些谣言甚至没有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

除在法律层面上加强食品谣言的打击力度,食品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辟谣。2017年8月,国务院食安办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谣言涉及的当事企业是辟谣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履行辟谣义务。

[责任编辑:我爱的人]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