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鸣】小心!好心转的帖子可能是“舌尖上的谣言”

民生资讯千龙网2017-05-26 18:33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据新华网报道,5月24日,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亮剑网络食品谣言”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在会上表示,谣言的肆意传播对食品企业声誉、品牌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急需加强打击食品谣言的力度。

传播“舌尖上的谣言”,不仅有损食品企业的声誉和品牌,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安全焦虑”,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恶劣。网络上传播的“舌尖上的谣言”,为什么还会有人信,还会有人传来传去?

首先,是心理上的需求。“舌尖上的谣言”传播最为广泛的人群是中老年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就是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健康。因此,中老年人对有关养生、保健、保养、食疗等格外关注,从心理上亲近这类信息,也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分享给家人或亲朋好友。

其次,是甄别能力差。对于“舌尖上的谣言”,中老年人认为网络上或微信上说的就是真的,也像电视台、报纸上说的具有同样的“权威性”。殊不知,网络上或微信上鱼龙混杂,并不具备传统媒体那么高的可信度。

第三,好心办坏事。中老年人高度关注自己的健康,同时也非常具有爱心,喜欢把自己了解的信息转给身边的人,结果很可能就把“舌尖上的谣言”传出去了。

其实,不光是中老年人被“舌尖上的谣言”所迷惑。许多年轻人也经常把自己看到的信息转给他人,或者在朋友圈分享,往往也会无意间传了“舌尖上的谣言”。

有数据显示,涉及食品安全的“舌尖上的谣言”已占到整个互联网虚假信息的45%。“舌尖上的谣言”占据了网络谣言的“半壁江山”,多么可怕的事实。

来自北京参考的分析认为,“舌尖上的谣言”主要有四个套路:一是70%都围绕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养生三大焦虑主题;二是喜欢用夸大性词语并配有惊悚图片;三是假借专家身份,造成“权威”假象;四是用迷信蛊惑、物质诱惑、道德绑架等手段“逼你”转发。

看清了谣言的套路,以后咱就小心着点儿,不能轻易地传那些东西,传播谣言达到一定数量会触犯法律。关心个人健康,咱千万别太相信网络或微信。“舌尖上的谣言”容易被传,也源于食品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都非常关心这类信息。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不能眼看着“舌尖上的谣言”把“天”给捅破了。今后,转帖时要谨慎,别让自己成为“舌尖上的谣言”的传播者。

作者:马振水

[责任编辑:沭阳视窗]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