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5时40分报道,今年国庆前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在国际主流媒体上向世界观众播放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之声今天全天关注了这一话题。本时段继续连线中央台记者赵明明。
50多位中国各界名人参演 (图片来源:中国未成年人专属网)
主持人:除了形象片之外,之前,中国还通过哪些渠道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形象?能否为我们回顾和分析一下中国海外宣传的历程?这背后展示出的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记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刘笑盈认为这个转变在这两年特别明显。他说,外宣我们一直在做,九十年代,外宣变为国际传播,或者叫对外传播,这里很明显,从宣传的口吻变成了传播口吻。刘笑盈教授认为,中国真正进入世界舞台是在2000年以后,这个起点在于中国进入WTO,并获得了奥运会的申办权,这样中国开始进行国际舞台。在2005年世界的目光突然聚集在中国,这一年的重大事件是世界财富论坛在中国开了第三次会议,CNN、BBC等很多媒体都搞了聚焦中国的中国周活动.而刘笑盈教授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的真正转折点在于2008年,来听刘笑盈教授的分析:
刘笑盈:2008年因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报道,国外媒体集中报道中国,我们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了对外传播的经验,外国媒体的中国镜像从原来的俯视、轻视变成了重视和平视,为我们08年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取得话语权做了铺垫。2009年,我认为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的时代已经到来了,从09年来看,外宣也好,国际传播也好,又出现了新的势头。
其实这个新的势头有很多体现,比如中央电视台2009年开通阿拉伯语频道和俄语频道,而今年1月1号,专门针对海外观众的、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正式上星,这些都是中国在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形象。刘笑盈教授认为,国新办制作中国国家形象片的举动是整个我们国家大外宣举动的一个部分。而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都在探讨软实力和中国公共外交等一系列话题。那么,刘教授认为,“对外传播”与“公共外交”、“国家软实力”、“国家形象”等一系列术语构成了中国想更强有力的进入世界的一种姿态或者说是信号。
主持人:中国海外宣传的历程其实体现出了一种宣传思路的转变。尤其是这一次拍摄中国国家形象片,我们注意到国新办是召集了国内多家知名广告公司征集制作方案,而且是采用招投标的方式。专家对这样的一种思路有何评价?
记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刘笑盈把这种新的传播思路概括为“动员民间力量,淡化官方色彩”。刘笑盈认为,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国家过多出面,民间的力量发挥得不够。而国家宣传,不能仅仅靠政府,政府应该是主导方,或者可以作为购买者,而让民间多参与其中的设计和制作,这样的话,传播的角度会更多元,效果也更好。刘笑盈认为,这次国新办制作中国国家形象片,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那么相信,“动员民间力量,淡化官方色彩”将会是未来中国国际传播的一种趋势。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