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民生资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6-09-23 08:58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聆听大家”系列访谈——

著名思想史家张岂之:“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

“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成这样一些理念,这些理念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其内容不断地丰富,也不断地增加,显示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不断的精神”

问: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此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说道,“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

张岂之: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更持久的力量,什么叫更持久的力量?因为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今天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面,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五千多年,代代相传,积累下来的传统文化的基因,能不能称之为更持久的力量呢?我想可以的,很准确的。

为什么讲更深沉?更深沉也就是指内容更深刻。从哪些方面看中华文明更深刻呢?世代相传,中华优秀文化凝结成为一些基本的、核心的理念。它不是散的,而是经过一代代相传后理论化了,成为一个个文化的核心理念,并且不断增加着新的内容。

有哪些理念呢?例如有这样一些理念:天人和谐,我们自古以来、一直到现在都追求天人和谐。还有道法自然,老子讲的,什么叫道法自然呢?世界的形成是自然而然的,大道也是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嘛,是自然而然的,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居安思危,在安稳的日子里面也要看到有哪些不足,也有危险的因素,把危险的因素去掉,这样才能够长治久安。诚实守信,是很明确的,不需要多讲了。厚德载物,道德就是有很重的分量,它能担当一切。

还有以民为本,这个理念中国历代相传,政治归根到底是以人民为本。古代就是这样,三千多年以前,西周的时候,周公就讲政治以什么为本呢?以民为本。后来《尚书》里讲民为邦本。这个是好的传承,非常好。

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有一句话把这些都概括进去了,而且有今天的内容:我们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很好吧,也很生动。共产党人的目标,为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是以民为本在新时代里的提升和发展。

还有仁政爱民。什么是有仁德的人呢?标准就是要爱别人,同情人。这也很深刻。还有尊师重道。还有在文化观上,和而不同。古人早就讲过了,世界上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多样性。但是多样性里面又能够组合在一起,各个方面都能够相互包容。孔夫子把它概括成为这样一个词组——和而不同。不是单调的一个东西,有多方面的声音才有一个乐曲,光有一个声音它不能成为一个乐曲,这就是和而不同,很深刻。日新月异,不断地创新。还有伟大的理想,天下大同。在《礼记·礼运》里面对大同社会有具体的论述。

中华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凝聚成这样一些理念,这些理念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其内容不断地丰富,也不断地增加,这显示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不断的精神。

再一点,文化的自信为什么是更基本?怎么去理解?我们其他不谈,单谈文化定义。什么是文化?我们过去总从西方的书里面找定义,如英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面找定义,然后翻译出来,很长,也不大好理解。一直到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才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很容易记住,也很深刻。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为什么要用血脉?什么是民族的血脉?血脉是生命的象征;血脉还有一个含义,人人皆知的“传承”的含义,世代传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的血脉,它的生命体现在这儿,就叫做文化。还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强调了什么?强调了精神和价值观的作用。

这样分析,我觉得对文化的定义算是讲得很透了,老百姓、干部、社会所有人把这几个字都能记得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一大串“文化是……”人家听不懂的话。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回过头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就讲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三个“更”,我们都能够理解,而且觉得把文化自信用三个“更”归纳起来很准确。

张岂之接受本网专访

“只要人类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它们一直照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问: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她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形成、发展、融合,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她必然是历史的,但无疑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获得人生启示、得到智慧传承。面对这种历史的传统文化,我们该如何认识她的现代价值或现代意义?

张岂之:在两年前,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讲: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小康这个词很恰当,中国人听起来很亲切。当然小康将来建成以后,我们还要努力地向前迈进,那是未来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为什么说“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呢?我们知道,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必然带有一定的历史特点,但仍具有现代价值。《论语》、《孟子》和《荀子》等书仍然受到人们喜爱。温故而知新,人们可以从这些古典名著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在中国历史上,有些著作是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人类存在,有些著作的智慧之火就永远不会熄灭,它们一直照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总的来说,继承以往的文化遗产,目的是为了今天和未来的发展。传承文明,创造未来。

张岂之接受本网专访

“讲中国传统文化从炎黄时代讲起,是符合历史的事实。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点也不夸大,而是对历史事实的正确概括”

问:您也提到了,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并且从来没有中断过。可以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绝、绵延至今的文明。那么,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的?

张岂之: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几十年来我们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就研究我们的文明是怎样来的、文明的起点是怎样的。西汉时期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面解释这个问题,说明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初祖,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开端,因为当时在黄河流域把其他的部落统一起来了。黄帝时代有哪些创造发明呢?司马迁也有论述。

黄帝时期开始有文字了,发明了船、车,学会了打井、养蚕和绞丝,而且推进了农业,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教化的基础。黄帝死后,就葬在今天陕西省的黄陵县,叫做黄帝陵。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工作时说,陕西省有许多特点,其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很深刻,意思是说中华文明就是从这儿产生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毛主席在延安亲笔写了《祭黄帝陵文》,呼吁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为保家卫国,抵抗日本侵略者而战。所以我们谈中华文明的起源,要记住黄帝,他是人文初祖。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里面从哪儿开始写起呢?就是黄帝开始写起。黄帝是中国文明史开端的象征。

讲中国传统文化从炎黄时代讲起,是符合历史的事实。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一点也不夸大,而是对历史事实的正确概括。

张岂之接受本网专访

“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是儒家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在儒学的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始终没有变化”

问:儒家讲“仁”,这种“仁”包含很多方面,爱人是仁,忠恕也是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仁;恭宽信敏惠是仁,温良恭俭让也是仁。仁是一个很大的道德范畴,是众多道德规范的总和。这种“仁”历经千年而不褪色,在今天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重要地位。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仁”?

张岂之:我们谈中华文明史,必须要提到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人。春秋末期有什么特点呢?西周的那一套制度到了春秋末期已经摇摇欲坠了,社会应如何走向?孔子认为,应培养一批能够继承西周文明的学生,从教育开始做。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老师。他办学的原则是什么呢?“有教无类”,只要有才能,愿意跟他学,不管你当时是哪一个诸侯国的——秦国的也可以,鲁国的也可以,楚国的也可以,普遍地招收学生。他的教育理念是什么呢?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为君子。君子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里呢?君子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是有高尚情操的人,是懂得西周以来优秀传统文明的人,有道义的人。孔子用了一个名词概括,就称为“君子”。由普通人到君子的提升,最主要的标准是什么呢?在孔子看来最主要的标准,是看你有没有道德修养。

何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指的是人和其他动物还有区别。这个区别究竟在哪里?——人讲道德,其他动物不懂道德。道德的核心是什么?孔子解答说,道德的核心是“爱人”。首先爱家人,由此推广出去,爱天下之人。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自己要站住脚,你首先要让别人也能站住脚;你自己要发达,也要让别人发达。

孔子还强调,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要靠自身修养,从“我”做起,他说:“为仁由己”。可以说,这种从“我”做起的道德修养论,是儒家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在儒学的历史演变中,这个核心始终没有变化。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有人性,人生下来和其他动物就不一样。他主张人性是善良的,要通过学习把善良的人性发挥出来,使人的行为成为道德的行为,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道德是这样来的。孟子在政治学说上还有一个创造,认为国家最贵重的是民。孟子倡导“民贵君轻”。

张岂之接受本网专访

“让这些经典在我们内心里面生根发芽,从而产生出我们的正气。有了正气以后,任何引诱、任何弊端都可以克服”

问:《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您认为这八个字表述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主体意识,认为人有发现和宣传真理的能力。并且这样的主体意识是理性的集合,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富贵尊荣,而升华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您能详细解释一下吗?

张岂之:必须承认这点,“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化自信的表述。

人能够认识真理,传播真理,人有道德,人能够向人生更高的境界方面发展,是文化自觉,也是一种文化自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都是人所做的,都是君子所做的。

道家的创始者老子有很大贡献,流传有《道德经》。什么是道?道就是世界的本源,宇宙的规律。人们怎么能够认识宇宙的本源?怎么来认识自然的大道?怎么得到这个道?要认识这个,你就必须要去研究它,你不要把你的想法附加到它的身上,那“道”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由道形成了世界上的万物,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总的来讲,中华优秀文化不管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总是把道义放在第一位的。道义,我们今天来讲就叫做真理,也叫做道德。为了道义,为了道德,为了理想,为了信念,可以牺牲自己。孔子讲人皆想富而贵,富就是有钱,贵地位高,但是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呢?这个富和贵是怎么来的?符合道义的富和贵可以取,用卑劣的手段和其他为道德法律不容的手段得到的富贵,那是可耻的,君子是不为的。

应该承认这一点,我们的干部同志们要做到真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根底、然后联系到自己的工作思想上这一步,还需要继续努力。归根到底是:有了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信,才有人的道德的塑造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根基啊,是很不容易的。

在小学里面,引导小学生读一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读物,符合他的年龄,这恐怕还需要加强。我的看法是,也不一定穿古代的服装,然后让孩子背诵很多东西。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有些基本的理念,如仁者爱人等等,他幼小的心灵里面应该有,到中学、大学都应该有,出去工作了,做了干部也应该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还需要深化、持久,要把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要认认真真地读几本文化的经典,让这些经典在我们内心里面生根发芽,从而产生出我们的正气。有了正气以后,任何引诱、任何弊端都可以克服。这就是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不容易积累,不是一口一说就积累起来的,要通过学习积累才可以,要有很高尚的精神生活、道德的修养才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

[责任编辑:果冻宝贝]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