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病逝

民生资讯南方都市报2017-12-28 09:11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田聪明

(1943-2017)

1943年5月生,陕西府谷人。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

曾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政治部干事,1974年11月至1980年2月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任记者。1980年2月起,先后担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研室副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1988年12月至1990年12月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1990年12月,田聪明调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后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2000年6月,田聪明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2008年3月,田聪明卸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并当选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2011年10月,田聪明当选中国记协主席。2016年10月,卸任中国记协主席后,田聪明被推举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新华社原社长田聪明于2017年12月26日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他曾是“走西口”的放羊娃,凭借寒窗苦读改变了命运;他也是中国电影改革的推动者,让老百姓第一时间看到国外优秀影片;执掌新华社8年,他强调真实是新闻信息的生命,“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出身农家

曾“走西口”逃荒,靠苦读改变命运

田聪明出生于1943年5月,是陕西府谷人。他4岁时,府谷县大旱,他和家人不得不随着陕北逃荒大军踏上“走西口”之路,在内蒙古多个旗县辗转,四处流浪。

为了生计,田聪明的父亲给人打短工,母亲帮人收庄稼,而他自己从8岁时便独自放羊,度过了艰辛的童年。

尽管家境贫寒,但田聪明的母亲深信“养儿要用千张纸”,即要培养儿子多读书。由于家庭困难,田聪明曾多次失学又复学,他先后上过三个小学、两个中学,直到1965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在当时,上学不仅不能劳动挣工分,还需要花钱。母亲还是鼓励他,考上了大学你就去念,“咱再穷他五年”。

凭着寒窗苦读,田聪明跳出了农门。他曾说:“学习,就是‘有字书’加‘无字书’。我喜欢读各种各样的‘有字书’。开卷必有益。我还注意体会‘无字书’。读‘无字书’,需要观察,需要思考。读‘有字书’,学习前人和别人的间接经验;看‘无字书’,体味自己独特的直接经验。”

大学毕业后,田聪明被分配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革委会政治部宣传组工作。“北师大开始给我的派遣证的报到地址是包头。那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我说我还要去下面。后来,我的派遣证上,‘包头’被画了两杠,改成了‘临河’,盖了个章。”田聪明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及这段经历。

无论做什么工作,他始终心系农村与农民。刚参加工作时,田聪明每年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农村;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之后,他是农牧组组长,一年下乡的时间在200天以上;到西藏后,他注重农牧区的教育;上个世纪90年代他来到广电部,分管电影,每年都在农村召开一次农村电影工作会;分管广播电视、宣传和主持广电总局工作后,提出并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

锐意改革

力推电影改革,向“自己”开刀

1990年12月,田聪明从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调任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随后在广电系统任职10年,官至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在任职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期间,田聪明力推电影改革,强调“电影的市场就是观众”,他先后于1993年和1994年组织起草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

田聪明首先向“自己”身上开刀,取消广电部的直属单位——— 中影公司对国产故事片的“统购统销”,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见面(进口影片仍统一由中影公司向各省、市、自治区公司发行);并将电影票价原则上放开,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

田聪明还提出,“每年要进口10部左右‘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和基本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影片,可以与外商票房分账”———在此之前,老百姓看到的进口片,都是中影公司向外商一次性买断在大陆的发行放映权,价格平均是一部两万美元,便宜的几千美元。如此低的价格,只能买到境外早已退出市场的二流以下的影片。

田聪明提出的改革举措不但让人民第一时间看到国外优秀影片,而且使票房分账这一最合理的分配形式能够得以借此举开始推行,更刺激了我们的国产影片的创作生产,使“国产大片”开始涌现。

1994年11月,美国电影《亡命天涯》正式在北京、天津、广州等6座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首轮放映,观众达139万人次,票房收入1127万元。之后,中影公司引进了好莱坞的《真实的谎言》和香港电影《红番区》,让中国内地观众第一次与世界同步观看了施瓦辛格、成龙的精彩表演。

尽管田聪明已离开电影界十多年,但电影界的人至今仍有许多人谈他的为人,谈他的改革,谈他的魅力。每到节日,常有一批电影人和他聚会,大家对他的评价:“是条汉子!”

执掌“国社”

多次强调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田聪明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曾说过,他作为记者下乡时,问一位老农村工作干部为什么集体地比自留地收成低,这位干部说只要捂上眼睛光着脚到地里走几步,就会发现集体地的土硬实,而自留地的土松软,答案就在里边。这种通过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的方法给他很深的印象和启迪。

2000年6月,曾经的新闻老兵田聪明又回到新华社,担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

执掌新华社的8年间,田聪明曾多次强调,要像爱护生命那样,自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为了从源头上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准确,他曾给国内分社社长写了一封很动情的信,提出5点具体要求:在采写稿件时,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要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在复杂形势下,为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高度重视对新闻事实的反复核对;要经常检查有没有关系稿和人情稿,有没有应该回避而没有回避的现象,有没有其他“以稿谋私”的行为;报道必须注明准确的消息来源;要提前掌握重要事实的“证据”,尤其是采写重大案件、经济纠纷稿件和舆论监督稿件,只要有人对报道中的事实提出质疑,很快就可以把各种证据送到总社。

故人怀念

他原则性强,待人亲切

2011年10月,田聪明当选中国记协主席。2016年10月,卸任中国记协主席后,田聪明被推举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

在田聪明担任中国记协主席期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曾先后以广东省记协主席及暨大教授名义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与田聪明有过多次接触。

27日,范以锦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田聪明的溘然长逝,他感到非常震惊。“他很有能力,人很好的。工作上他雷厉风行,观点鲜明,坚持原则,敢作敢为,勇于担当;可私下接触,你又会发现他很随和、豪爽,是个很容易沟通的人。”

范以锦向南都记者表示,田聪明当记协主席之后,进一步完善评奖制度。“坚决按制度办,谁说情都不行,包括他工作过的单位。他说,即便制度设计有疏漏、有不合理方面,可以修改,但未修改前按制度执行。不然,就会乱套。”

“别看他在会上讲话有点严肃,但平时与人聊天爽朗,一副乐呵呵的神态。”范以锦告诉南都记者,他记忆中的田聪明,总是衣着朴素,讲一口带着陕北口音的普通话,待人亲和。“第一次见面他就与我聊开了,聊南方报业、聊广东新闻业。第二年开会碰到他时,他从我身边走过,我未看到他。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笑着说:‘老范,你不理我了?’想不到他记性那么好,还主动与我打招呼。”

在和田聪明的接触中,范以锦能感受到他对第一线的记者、编辑尤其厚爱。范以锦向南都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讨论评奖条例如何修改时,几位参会者说:“长江韬奋新闻奖获奖者中,厅局级的比例太低。他们也很辛苦,应提高比例,这是对他们的工作的肯定。”田聪明则回应:“能当上厅局级干部,本身就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为什么拿这个奖才是对他们的肯定?我看厅局级的比例不是低了,而是高了。我们的评奖应向第一线记者、编辑倾斜。”

博联社创始人、总裁马晓霖曾在新华社工作17年,备受田聪明器重。回忆起与这位老领导相处的点滴,他在朋友圈感慨:“每每忆起都是泪,我永远感激田社长。”

“我在新华社所获的各种荣誉都源于田社长对年轻人实干的褒奖与激励。”马晓霖说,2005年他从新华社离职创业时,田聪明曾与他长谈一个多小时诚恳挽留,“我因此感到特别对不起他的栽培”。

出品:

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

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

南都记者 刘苗

图片:新华社

[责任编辑:互动沭阳]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