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跳槽后称前同行是"要饭的":排好队,排直喽

社会万象叁趣2018-01-09 23:56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讲个媒体圈儿的奇葩事。

一个微信名为“姜徕”的人发了一条朋友圈:

制作资料,明天打发要饭的,做甲方的感觉真好。

文字下方还配了一张写着某都市报名字的“信封”。这还没有完,此人继续在朋友圈后留言:

A晚报、B时报、C日报啥的,排好队,排直喽!

记者跳槽后称前同行是

此文时隐去”

搞营销噱头?还是恶搞媒体?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直到很多媒体群的记者确认后,才知道,主人公是珠海某报纸的一位记者,最近刚从媒体跳槽到企业做公关工作。

随后网传两张截图,该公司领导负责人和“姜涞”的对话中表示:造成的负面影响无法估量,是你自己辞职还是公司辞退?

嗯,这一“玩笑”确实开大了。

或跟行业大环境有关,或跟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关,近年来不少记者纷纷离职,其中大多去了企业“做甲方”。无可厚非。作为一名成熟的职业人,所有的选择都值得尊重,也值得祝福。

尤其,这些年整个媒体环境确实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八年前,我的导师范东升教授带我们一起做关于“报业危机”的选题,后被出版社集成书,取名《拯救报纸》。此书一经问世,引发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其中一种看法是“危言耸听”,他们觉得中国的特殊国情不同于欧美报业,不会出现这样的危机。

然而就在几年后,移动网络普及、新媒体快速发展、纸媒转型不及时、盈利模式单一,于是越来越多的报纸接二连三的转型、停止印刷,甚至“关门了事”。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个体的记者们纷纷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和未来:有的鼓起勇气果断转型、跳槽、创业;还有一部分人或因一份信念继续留守。

但这位微信名叫“姜涞”的记者,在跳槽到甲方后发这样的朋友圈,连同整个记者同行和媒体行业一起吐槽的,还是很少见。

有朋友圈评论这件事是“小人得志”。

可“跳槽去企业”是否就是“得志”?

几个月前,鄙视链的文章很火。可能在这位“姜涞”看来,媒体和记者只不过是鄙视链的最低端,而企业、公关、渠道等等都在这条鄙视链的最上端。

当他从记者跳去企业做公关的时候,似乎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扬眉吐气”的气息。在他们的大脑中或许有这样一副画面:媒体记者就好像乞丐一样,等着手拿肥肉的甲方们,如饥似渴。于是他才有这样的“底气”“开玩笑的”说:排好队,排直喽!

想起了那个表情包:这究竟是现实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现实点说,在媒体记者中,有这样想法的人,姜徕其实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不能否认,总有一些记者希望抱着企业和甲方的大腿,为了一块肉一口汤,早就丧失了自己采写的能力。

但庆幸的是,大多数记者并非如此。

他们偶尔会吐槽一下工资卡,自黑一下自己的迷茫,但打开电脑,对待自己署名的每一篇稿子都认认真真;

他们也可能会再选择,或去企业、或去自媒体、或去创业,但从他们的身上都能看得到媒体人特有的专业、敬业,以及敏锐的判断;

他们或许也会在整个大势变化中去跟企业寻求一些合作,但他们从来没有忘记在专业和合作中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更难,他们都在坚持着。

但不管这个过程如何,记者的经历从来都是有光芒的。

我的外教老师Peter Arnnet曾获普利策奖。他一直坚持在做着这份自己热爱的行业。他这样阐述新闻对他的影响:

Journalism is my ticket to ride.新闻能给你广阔的世界,它会是人生最好的第一份职业。

最后,想起之前有一篇文章刷屏,叫做《离职见人品》。其中说:

在整个选择度越来越高的社会,离职已经不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决心和代价的选择。但恰是整个时刻,最能暴露一个人的格局和人品。

万事留一步,江湖好相见。

[责任编辑:完善沭阳]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