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范围内兴起的收藏热愈演愈烈,文物和艺术品被冠以“特殊商品”充斥各大拍卖场,过山车似的价格造就出数千万富人和穷人。然而今年1月,中国拍卖市场突然被一篇网帖点燃,2.2亿元的天价“汉代玉凳”可能是赝品,随后迅速在全国引起轰动。来看记者的调查。
江苏邳州,正是这次“汉代玉凳”真假之争的起火点。2012年春节期间,当地的一篇网帖爆料:“2011年1月,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曾创下玉器拍卖的记录,高达2.2亿元的“汉代玉凳”是一件 “赝品”,并且这件天价“赝品”就是邳州当地一赵姓老板2010年加工制作的,耗时约半年,光玉石原料就花费了70多万元,玉工的加工费花了20多万”。该网帖一出,全国舆论哗然,一时间“汉代玉凳”的真假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争论的焦点,为此,记者专程来到邳州调查。
邳州的玉雕产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邳州好几个村都从事玉雕产业,有从业人员近5万人,年产值二、三十个亿,玉雕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记者来到网帖爆料的向阳村,这是一个城中村,不少村民都从事玉器加工业,村里小巷几乎隔几步就有一家仿古玉器店。记者一路打听网帖中提到的赵老板的店铺。
在向阳村,给记者的第一感觉是“汉代玉凳”在这里不是秘密,大家谈起这件事都很自然。这家店的店主很干脆地告诉记者,他们村里有专门做这种仿古大件的,赵老板家算第一。
几番对话以后,这家店主还热情地带记者去赵老板的店铺,不过在半路上,一抽烟的男子走了过来,跟店主嘀咕了几句,这个店主突然改变主意,说另外有事掉头走了。记者继续打听,最终找到了赵老板的玉器加工店,但赵老板本人并不在店内,只看见现场一片忙碌,切割机、打磨声,十几个工人都各自埋头赶手中的活,无论问什么,他们都很谨慎、要么不回答,要么都说不知道,记者几经努力,找到了赵老板的电话。
自从网帖曝光以来,这里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已经有好几十家媒体来过。不知什么原因,现在赵老板几乎不露面,连接电话都非常谨慎。记者联系上曾经和赵老板见过面,并且几次通过电话的当地记者,他提供了当时和赵老板通话的一段录音。
这边,真假“汉代玉凳”的事,让邳州的赵老板一夜之间成了各媒体追逐的名人,而另一边,76岁的周南泉也被卷入了这场纷争之中。
周南泉,故宫(期间也收到2份有关提案。呼吁重新组织大家公认的相关的专家学者鉴定,政府部门、甚至相关司法机关也应介入。
半小时观察
这一次,我们也许该庆幸,这件被争论得沸沸扬扬的汉代玉凳并没有成交,但让人们疑惑的是,尽管文物鉴定负面报道不断,但是提出质疑的往往是普通的网民和其他领域的专家,而非文物界的专业人士。文物鉴定圈内所谓互不拆台的潜规则让行业在公众对文物真伪的质问前集体失语。而目前中国法律对鉴定方“走眼”以及拍卖行“知假拍假”等行为也没有严密的法律责任规定。这无疑让作假欺诈、甚至借机洗钱等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这已是我国文物市场的当务之急。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