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救妈妈”故事是杜撰的吗?真相不完全是这样

社会万象腾讯较真2017-03-17 19:58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较真鉴定:这个故事并不是小学语文课本杜撰的,真正来源是1940年的美国电影《小爱迪生》。

1、这个“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在中文文献中流传已久。

2、故事最初的起源是1940年的美国电影,但美国电影中妈妈并不是患阑尾炎,其他情节也与中文的故事有颇多出入。

3、小学课本不是不能选用真实度有疑问的“故事”,但发现硬伤应该及时修订。

查证者:丁阳

近日,人教社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37-139页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引发了关注。该篇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

“爱迪生救妈妈”故事是杜撰的吗?真相不完全是这样

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在小学课本中流传多年

这篇课文引发了不少小学教师的质疑,理由是“是1847年出生的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

经澎湃新闻查证,这个说法是可信的,“现有的医学论文大多认为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由此看来,说《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确实不靠谱,是确凿无疑的了。

其实,早在2009年,就有人质疑过这个说法了。当时杭州语文教师郭初阳除了指出阑尾手术时间的问题外,还表示这个故事“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事实的根据。”

那到底为什么这个故事八年过去了,还在小学教材里,稳如泰山呢?

推测的解释有很多,比如认为语文课本只是用来学语言,认为这个故事只是阐述“勤于钻研问题,善于动脑筋”的道理,内容有编造成分无伤大雅。不过,最近人教社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倒是给出了一个确切说法,表示此前“人教社已经给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文章绝对不是杜撰的,它有相应的文章来源。”

到底有没有这个来源呢?我们不妨一探究竟。

事实上,只要翻查数据文献,可以发现,在中文文献中,“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是流传相当广的。各种有关“名人童年故事”、“益智故事”的书籍往往都收录了这件事,而且流传的时间远早于2009年,甚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在1978倜西所著《美利坚合众国演义》中,就有这个故事,写得还颇为活灵活现。这些流传了有数十年的文献,大概就是人教社工作人员所说的“文章来源”。

“爱迪生救妈妈”故事是杜撰的吗?真相不完全是这样

1978年的《美利坚合众国演义》中就有这个故事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英文网络以“爱迪生、母亲、阑尾炎”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居然几乎就找不到任何结果,含有这几个关键词的页面,还表示说这个故事是在中文语文书上看到的。

这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关于童年爱迪生的故事,难道是几十年前国人杜撰出来的吗?

答案是:不完全是。这怎么说呢?

原来,英文网络中搜不到结果,主要原因是加上了“阑尾炎”这个词,只检索“爱迪生救妈妈”的话,是能够找到相关内容的。说的也是小爱迪生的妈妈病了,但光线太暗做不了手术,于是搜集镜子和蜡烛加强了光线,成功挽救了妈妈。

但按之前那位郭初阳老师的说法,“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事实的根据”,这个故事到底又来自什么地方呢?

原来,这个故事的真正出处,来自于1940年的一部美国电影,叫《小汤姆爱迪生》,里面一段精彩的高潮戏,就是讲了“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与中文网络说法的区别在于,电影和英文故事都没有说爱迪生妈妈患了阑尾炎,爱迪生也比7岁要大,而且借镜子蜡烛等都是爱迪生一个人完成,不像中文故事添加了许多“小伙伴”以及“爸爸”。

“爱迪生救妈妈”故事是杜撰的吗?真相不完全是这样

1940年电影《小汤姆爱迪生》剧照,爱迪生在探视母亲

“爱迪生救妈妈”故事是杜撰的吗?真相不完全是这样

电影中,爱迪生用镜子和蜡烛加强了光线,这个构图与前面中文故事的构图有很大不同

但这个故事本身,大概率是电影编剧自己编造的,一位爱迪生研究专家也表示这个电影的大部分情节都是虚构的。

所以,整个故事流传的来龙去脉可以得出了——一部美国电影讲述了《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流传到中国后,经过各种改编、添加情节,成为了“7岁爱迪生救了患阑尾炎母亲”这个版本,并作为一个启迪智慧的故事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而后有老师觉得故事不对劲,进行了质疑,引发持久的争议。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中文读物中很常见,并不局限于小学课本——一个外国故事辗转传抄之后,面目变化很大,而且有了不该有的硬伤,这未必是教材编纂者的“锅”。毕竟,你也不能要求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者,就一定知道爱迪生7岁的时候还没发明阑尾手术。但是,既然有人指出这个硬伤,却死抱着“有来源”就不更改,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显然,教材编纂者没有搞清楚所谓“来源”的来龙去脉,其实“来源”根本就不靠谱。不去仔细考证所谓来源是怎么回事,不去根据明确的医学历史知识来修订教材,这是一种懒惰。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来源可疑的“故事”是不是就一定不能够出现在教材中呢?倒也不一定。因为历史故事的真相往往都是比流传的版本复杂的,典型的就是牛顿的苹果,到底有没有这回事科学史家还聚讼不休,而给孩子们说故事的时候,当然是不必过于追求细节是否准确和真实的。留一些“未交待的内容”让孩子们长大自己去探索,不也是挺好的事情吗?当然如前所述,有硬伤还是一定要修订的。

[责任编辑:解月清]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