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良汉皇树葬墓园,树葬区里很多树葬墓没有售出
@华商报帮你寄哀思
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华商报 帮你寄哀思”,在清明节来临前,为读者搭建起用微博文字寄托哀思的平台。昨日,又有不少网友参与本报活动,选登部分,帮读者寄哀思:@小窗横笛:三月光阴槐火换,二分消息杏花知,唯有四月清明时,花信风来泪襟湿,寒食雨传百五日,石泉槐火到赏时,年年祭扫先人墓,杏花消息雨传知。@醉红袖:清明时节雨,人间儿女泪。爸爸,马上到清明节了,女儿想您了来看看您。
@老梅虬枝:再读祭文,声声泣诉,戚然悲切。
@绿豆冰棒zero零:清明时节,思故人稀里哗啦泪如雨下,寄哀思,鞭炮鸣,惊天霹雳心如刀割。
@星江:清明时节,寄托哀思;远去的人呀,能否感受此刻的滋味;多少亲情,多少爱,忘不了,数不尽。可那些正在离去,成永远。
随着墓地价格水涨船高,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下降,民政部多次提倡各省市大力推广、发展如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安市发展了12年的树葬墓园,阎良汉皇树葬园却迎来了最大规模的改造,园区暂停树葬经营,缩减树葬面积,大力建设万元以下传统立碑式墓葬,这一切都只为维系墓园经营。
数据
17个墓园有生态葬区 但生态葬仅占10%
在西安长安区五台山脚下的长安慈恩园内的墓葬区设立了100余座树葬墓位。一棵棵松柏下埋葬着逝者的骨灰,树枝上佩戴着花环代表着家属们对亲人的哀思,树旁的草坪上一块不到0.5平方米的卧碑上记录着逝者的人生轨迹。然而这种既绿化环境又能安葬逝者的树葬,仅仅在全园的一个角落里有100余座,园区其他位置则全是竖满了立碑的传统墓葬,数量达万余个。
“我们已经不销售树葬了,目前也没有扩建树葬区的计划。”长安慈恩园的销售人员说。随后记者又咨询了多家墓园,销售人员均表示墓园已不再经营树葬。
在长安区慈恩园,一位正在祭拜亲人的张女士说:“当时也考虑过树葬,但只给树上挂个牌子,没有明显的标记,感觉对死者不尊重。”她觉得,中国人都有清明节祭拜逝者的习俗,但骨灰植树却不能够祭拜,在心理上会有缺失感。
在西安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介绍下,记者来到了西安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阎良汉皇树葬园。“对不起,我们这里已经不做树葬了,你可以选择我们新建设的传统立碑式墓葬,墓的两旁种植有四季常青的松树,和树葬差不多。”该墓园销售人员介绍。
西安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李国军介绍,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下降,选择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安置骨灰,是殡葬改革的趋势。但目前从形势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安选择“生态葬”处理身后事的人群依然是“小众”。目前全西安市17个经营性墓园,均有生态葬区域,但生态葬的比例仅占10%左右。
尴尬
公墓里只有树葬墓 阎良人去富平买墓葬
距西安市阎良区20公里的富平荆山陵园里,有不少十多年前去世的阎良人埋葬于此。
3月30日,记者在此碰到了来扫墓的阎良人黄军。“父亲是2003年走的,当时阎良仅有的公墓推行树葬,我们无法接受这种形式,最后就选择了这里安葬父亲。”54岁的黄军说。
黄军所说的阎良仅有的公墓,正是2001年开始营运的阎良汉皇树葬园,占地131亩,当时计划全部建树葬墓,是西北首家大型专业生态墓园,同时也作为阎良地区首家经营性公墓为当地逝者提供安葬服务。
“2001年,树葬是一个先进、科学、将来会有很大市场的安葬理念。不仅美化环境又能安葬逝者,国外和沿海城市都在大力推广。”汉皇树葬园经理沈文说,这是他们当初投资建设该墓园的初衷。
然而事与愿违,2001年建成到2005年,4年只卖出了30个树墓。“很多阎良人过来一问只有树葬,纷纷表示接受不了,就将亲人安葬到了距阎良20公里的富平荆山陵园。”沈文说,当初树葬墓的价格是2000元,远比价格近万元的立碑式墓地便宜,但仍少有问津。最初的树葬树上仅挂着一块铜牌上写着逝者生平。
2006年,墓园改变了方式,向传统墓地靠拢,在树葬树下设立了0.5平方米大小的卧碑,同时也开始发展立碑式墓地。“之后每年树葬约销售100座,立碑式墓地能销售近300个。墓园的经营状况才开始扭亏为盈。”沈文说。
时至今日,汉皇树葬园已发展了12年,管理者们对2006年经营转身十分认可。“说白了,我们是企业,要考虑到经营生存问题。树葬不被市场认可,只能转向传统立碑式墓葬。”沈文说,“只有企业盈利了,才能有经济基础实现理想,推广树葬。”
现状
全市最大树葬园改造 暂停树葬发展墓葬
随着传统墓地价格的水涨船高,再加上土地资源紧缺,近年来,民政部多次要求各省市,大力推广生态葬。
2013年2月28日,民政部下发《关于做好 年清明节工作的通知》,提出鼓励生态安葬,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骨灰撒海、树葬等生态安葬活动,争取对不保留骨灰的实行免费海葬等生态化安葬,并对其家属实施奖励。此外探索将骨灰生态葬法等纳入基本服务项目范畴,这也意味着生态葬有望由政府买单。
据《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全国人口每年死亡约800万,还在随老龄化程度提高呈逐年增长趋势;而大部分省份的现有墓穴都将在10年内用完。针对墓地紧张现状,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李波表示,今年上半年,有望出台《城镇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规划在全国城市建设一批公益性公墓,主要提供立体安葬(壁葬)、骨灰深埋、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服务,缓解“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
然而,阎良汉皇树葬园的经营者已等不到国家对树葬的扶持政策,开始向市场妥协。
3月30日,该树葬园内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随处可见工人正在移栽园区内的树木和穿梭在道路中运送松柏的车辆。“树葬不好经营。不打算再做了。”该园销售人员说,“树葬区可能将被改造,至于已经安葬于树下的逝者,我们会和家属沟通解决。未来墓园将主要经营传统的立碑式墓地,树葬暂不考虑。”
“暂时停止发展树葬,从经营角度上我们是顺应市场发展,从公益角度讲我们将大力推出万元左右的传统立碑式墓葬。”沈文说。对于未销售完的树葬区,他会重新考虑规划。
对于树葬,阎良汉皇树葬园并没有完全放弃。在沈文的规划中,未来阎良汉皇树葬园,主要销售传统立碑式墓葬,依靠此类墓葬的盈利去补贴他们继续推广树葬。
在该墓园的大厅里放置的未来规划沙盘上,记者注意到树葬区占地面积已低于全面积50%。
究底
让生态葬受冷落的主因是传统“厚葬”观念
如果能实行“树葬”,以植树代替造墓、造陵园,埋骨灰于树下,既让生者有了追思的寄托,也能让死者借此安魂,还避免大量占用土地,促进绿化,美化环境,减轻了殡葬负担,可谓一举多得。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推出后市场几无反应呢?
传统观念是制约生态葬发展的根本要素。
“殡葬改革需要转变观念,虽然生态葬所需费用比传统墓葬便宜很多,但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还是愿意接受墓葬。”李国军说。
长安区的刘师傅是这个原因的典型代表,2008年他父亲去世时,曾有推销员介绍过树葬,但回去和家人一说,遭到了集体反对。“丧事办得不够隆重,怕亲友说闲话,自己心里愧疚;墓碑立得不够大方,怕亲友说不孝,自己没面子。”
鲜人问津,经营难以维系是第二个原因。
李国军说,墓园作为企业需要经济效益,如果生态葬一直无人问津,企业只能重新考虑定位。此外,当下传统立碑式墓葬价格水涨船高,媒体屡屡报道其暴利的存在,不难想象各个市场化经营性墓园为谋求更大的盈利,将树葬区转变为传统立碑式墓葬区。“毕竟树葬是赔钱的。”多家停止了树葬销售的墓园负责人说。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经营墓穴式墓地,利润至少在30%。而同样1平方米的墓地搞树葬,墓区基本不赚钱,因为它的费用和正常墓穴是一样的,包括树木费、管理费、设施费等,加上后期维护,成本太高。
不好祭拜也让很多人不愿意选树葬。
在阎良汉皇树葬园树葬区,一棵棵挺拔的树葬树紧密相挨,相邻的两棵树木几乎已没有间隔距离,而前后两排的距离相隔仅仅半米成为了亲人祭拜逝者唯一能走的道路,此外,两排之间的通道路面由于没有硬化,雨天时让亲人难以走到树葬树下祭拜。“起初规划的每个树葬穴占地约1-2平方米,树木选择四季常绿、生长缓慢的松树,但经过10年的成长,树木已经枝繁叶茂,不仅不方便家属祭拜哀悼,更是存在安全隐患。”沈文说,“虽然园区一直要求家属祭拜时禁止燃火放炮,但总有一些人偷偷地烧纸,引燃树木。”在沈文的记忆中,几乎每年树葬区都会有火情发生。
对此,民政部门解释称,不做标记是为了防止不文明祭扫造成森林火灾等安全隐患。
区域限制也是影响因素,例如,假设阎良区的生态葬发展较好,但很多长安区人就算能接受树葬也不愿意将家人葬在异地。
方向
变“厚葬”的观念为“厚养薄葬”
据了解,目前,陕西省首批25个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项目已经开工过半,其中,政府投资350万元的阎良区荆山公益墓园全部采用了树葬和草坪葬等多种节地安葬方式,墓位占地面积小,平均一个墓穴的价格在2600元左右,远低于经营性墓地的价格。据悉,该墓园占地300亩,设计穴位6万个,直接节约土地2000余亩。
如何推行生态葬?陕西省殡葬协会会长郭青凡认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人们必须走出误区。摈弃旧的思想观念,提倡“厚养薄葬”。
省殡葬协会相关人士表示,相比于厚葬来说,“厚养”对老人的意义更重大。“厚养薄葬的说法已经提了好多年,对很多家庭来说,将有限的钱财用在老人生前的供养上,比老人去世后买墓地更有意义。”记者调查发现,也有一些人不认可厚葬,认为孝顺应该体现在亲人生前,亲人离去后在心中好好怀念就足够。西安人苟先生希望为母亲的骨灰选一棵参天大树,寓意常青。“祭拜只是一种形式,生前尽孝才最重要。想念可以放在心里。”苟先生说。
对于这种环保安葬方式,王先生觉得不错,“国外很多公墓都是一片草坪,像个安静的公园。”王先生认为,树葬或草坪葬一定要认真打理,“尤其是树葬,要保证树能常年存活,不被风刮倒,不被轻易砍掉。”
此外,生态葬法是一种殡葬制度上的大胆创新,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除了在殡葬管理法规上有一些指导性意见外,这方面的相关政策还很少。
“生态葬服务还应该逐步纳入社会基本公共服务。”郭青凡说,目前政府正在研究新的殡葬条例,开始将生态葬纳入民生工程,计划给特困户、五保户等人均补贴1000元,从而实现“死有所葬”。此外,国家有关部门也将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出台一些操作性、指导性、强制性强的相关法规,以确保这项利国、利民之举顺利得以实施。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郑升旭说,生态葬关系到生态文明和公众利益,政府就应当将生态葬当做公益事业去做,进行财政补贴去大力推广生态葬,让墓园愿意经营。而目前西安现有的墓园均是企业化经营,政府对企业仅限于提倡并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任何补贴。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