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下葬后的第二个月 他来到陵园当起了守墓人
转眼三年过去他甘之如饴
昨天是清明节,也是南京雨花功德园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为了迎接祭扫的人群,60岁的张振林除了做些常规的修剪花木,还要擦拭1000多块大理石碑,其中有一块,他擦了又擦,擦完之后又在旁边慢慢低语。老张的妻子三年前去世,就在她下葬后的第二个月,张振林选择到墓园来当守墓人,因为这样就可以日夜相伴。一转眼三年过去,他甘之如饴。
妻子年长7岁
婚后从没红过脸
这里是雨花功德园位置最好的一块壁葬区,阳光充足,草木繁盛,开满鲜花。张振林的妻子夏兴芳的墓壁上有一朵黄色的菊花,这是老张刚插上的。“我每天早上会给她送一朵鲜花,然后擦擦外面的大理石。”张振林因为长期弯腰,背有些驼。
妻子身高不到1米6,体重140多斤,除了血压有点高,平时很少生病。“她只是摔了一跤,怎么都想不通这会要了她的命,就一个月,人就突然走了。”突如其来的噩耗,让老张觉得天塌了。他一边回忆,一边用他粗糙皴裂的大手抚过大理石壁,无意识地摩挲着妻子名字的刻痕。
说到对妻子的第一印象,他黝黑的脸上也露出了不好意思的表情:“哪有什么相中不相中的,就是亲戚介绍的。”对于夏兴芳此前曾嫁过人生过孩子,他一点也不介意:“我就是想找个人好好过日子,有个家。她很好。”结婚那一年,张振林31岁,夏兴芳38岁。
婚后,夫妻俩从来没红过脸。“她是有点儿脾气,我从来都是让着她,”虽然是“姐弟恋”,张振林却把夏兴芳当作小孩子忍让;虽然不擅辞令,张振林却用行动默默关怀着妻子。因为妻子有些胖,老张每天晚上吃完饭,都要陪妻子去散散步。“我们俩就绕着小区走走,说说这一天的事情,能走个把小时。”
“现在她睡在这里
我吃不到蛋炒饭了”
他俩是一对最普通的夫妻,丈夫在外打工养家,妻子就在家里打理家务,种点菜贴补家用。心疼丈夫每天都要出去干活,夏兴芳雷打不动,每天早上都会准备满满一大碗蛋炒饭,让他吃饱肚子,攒足力气去干活。除了多打几个鸡蛋,没有别的花样,只加少许盐,一点点葱花,这样的蛋炒饭是张振林的最爱,“她炒的蛋炒饭,我天天吃,一点都不腻。”
有了妻子的爱心炒饭,张振林中午在外面就随便吃点,“能省点钱,而且她肯定准备好菜等我回家了,晚上可以大吃一顿。”张振林眼里的“大餐”,其实是妻子准备的家常菜,“红烧肉、红烧鱼呀,我俩都爱吃。”
现在,张振林的一天三餐都是在墓园吃,吃的是工作餐。“现在她睡在这里,我吃不到蛋炒饭了。”说完,张振林突然红了眼,用手抹了抹自己的眼角。在张振林的口袋里,藏着一张照片:他靠着妻子的肩膀,两人笑呵呵的。“这是我和她这辈子唯一一张合照,是女儿在梅花山给我们拍的。”张振林说。
为和爱妻相伴
他自愿当守墓人
“她是突然去世的,让人措手不及,我联系了雨花功德园的一条龙服务,让我省了不少心,最后选了一块位置很好的壁葬区。”张振林回忆说,在妻子安葬后,他每天都会来墓园转转。一个月后,他主动找到了功德园负责人,表达了自己想在这里工作的意愿。
“其实就是个工作,和别的工作没什么区别,这里环境好,我把这里当成公园。我想用这样的方式陪着她,这样,我们两个人就都不孤单了,”张振林说他来墓园工作不为了钱,“我在外面干绿化工,每月能赚个两三千块。在这里的工资不多,就一千来块钱。”现在,他的工作就是擦拭墓碑,每天要擦拭上千块。每一次弯腰、每一个低头,他都用虔诚的心,用手里的布,细细擦去墓碑上的灰尘。
不管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到妻子壁葬这边的区域,擦擦摸摸,念叨几句,“你好吗?我挺好的。天天都能看到你,真好。”以后的日日夜夜,他将继续陪伴着妻子,用自己的方式“与子偕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悼亡妻
(记者 项凤华 实习生 徐岑)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