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平均每天建一座博物馆 成地方装点门面摆设

社会万象2014-06-06 21:06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我国平均每天建一座博物馆 成地方装点门面摆设

  2014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展出的博古架。如此有匠心的展陈,很难在许多地方博物馆看到。 (东方IC/图)

  “近三年,我们差不多是以每天一座的速度在建造博物馆。”

  “为什么要建,如何建,建成怎样,往往由政府或领导决定,成了装点门面的摆设。”

  许多地方官员重建筑、轻展览,导致本该是最重要的展览筹建费用捉襟见肘。

  “国家文物局可以制定类似于日本博物馆学艺员制度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上岗资格管理办法。”

  2014年5月18日,闭馆整修八年之后,刚刚过完80岁生日的南京博物院,迎来了扩建之后的首个国际博物馆日。

  80年前,民国元老蔡元培筹建其前身国立中央博物院。现在,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此次南京博物院二期扩建工程一直受人瞩目。一反近年新博物馆异地大拆大建的做法,这座在地上几乎看不见太多突兀改变的博物馆,通过挖掘地下空间,扩建了六万多平方米的空间布局。

  “我们现在双休日每天都有一万人以上参观,最多达到了两万多人。”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而此前一年的数字也不过四十万。

  蓬勃一新的博物馆,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游览之地。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的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上,国家文物局宣布了最新的数字:截至2013年底,中国已有博物馆4165家,比2012年增加了299家;全年接待人数超过6亿人次。

  “近三年,我们差不多是以每天一座的速度在建造博物馆。”龚良说。

  各地博物馆纷纷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一些地方博物馆的外形也成为网友的谈资。

  这场博物馆建设热潮才刚刚开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陆建松主持了《国家博物馆( 记者,在上海,拥有140多人的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博专业出身的也不过寥寥3人。

  “据我掌握的材料,中国四分之一的博物馆,专门做展览、研究、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士,平均不超过三个。”龚良说,“我问一个县博物馆,有没有人做专门展览、社会教育,他们说有讲解员,但他们根本不知道展览和社会教育是怎么回事。”

  这和用人制度上的弊端有关,陆建松说,招聘博物馆专业人员,现在被纳入事业单位统招统考,面向所有的非专业毕业生。

  在一些地方,博物馆成了安排关系户的通道,“专业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挤破门”。陆建松举例说,全国每年文博专业的招生不到300人,但这么少的专业人员毕业后,就业却成了难题,“中小博物馆不要”。

  这直接导致不少博物馆展陈能力低下。以博物馆建筑设计过程为例,展陈框架方式的先行已经成为共识。但天津博物馆总工程师张晓明承认,对于一般的地县博物馆,拿出一个现成方案几乎不太可能。做过多个博物馆设计的程泰宁也证实,“有百分之六七十,根本拿不出展陈大纲”。

  不少学者在为建立博物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与呼。“国家文物局可以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制定类似于日本博物馆学艺员制度的博物馆工作人员上岗资格管理办法。”陆建松说。日本的规定是,在大学读完博物馆专业、具有学士称号的学分者才能成为博物馆学艺员,相关管理办法对工作人员的学历和实践经历等都很严格。

  作为分管博物馆事业的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龚良觉得自己任重道远。“十二五”末,按照要求,江苏每个县至少要有一座博物馆。“但有一座(博物馆)并非是建一座(建筑)。”龚良说,现在他正努力参与到江苏各地的博物馆建设中。“希望用我们的能力,去引导他们,少走一些歪路。”

(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