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称地方政府黑箱操作导致负债总额不明

国内评论来源2010-07-05 19:05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6月23日,国家审计署首次披露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成为最近在上海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的一个焦点话题。

审计署披露的情况显示,通过审计调查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政府,截至2009年底这些地方的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2.79万亿元;其中,2009年以前形成的债务余额为1.75万亿元,当年新增1.04万亿元。审计长刘家义表示,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省、市本级和西部地区债务风险较为集中,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364.77%。

此前,民间关于地方政府负债的数额众说纷纭:有的说债务总额达到了7万亿元,有的估计可能已经高达10万亿元。那么,地方政府的债务到底有多少?审计署的报告是中央政府部门首次披露这方面的情况,只可惜审计署的调查只是抽查性质的,人们还是无从知道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

全国有30多个省(市、区)、300多个市(地级)、近3000个县(市),另外还有数万个乡镇。也就是说,审计署公布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政府的债务只是“冰山的一角”。这“一角”就多达2.79万亿元,那么整个“冰山”有多大?

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地方政府并没有发债的权力。近年地方政府形成的债务大都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借贷的,这些债务一般都是长期性的,短则3年,长则10年。因此,地方政府的这些债务即使还,那也是下任或下届政府的事前任借贷,后任还钱,政绩是自己的,包袱是别人的……

也许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政府借起债来,往往大手大脚。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措施需要地方政府拿出配套性资金,地方政府的债务更是呈现出了“井喷”之势。这种“只负责借,不负责还”的借贷,很容易让人上瘾。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地方政府的借债大有“一发而不可收”之势。

地方政府的高负债率意味着什么?很多专家以及有识人士都忧心忡忡,因为政府债务如果超出了正常的负荷,就会给银行带来系统性的风险,同时让纳税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导致政府的破产,眼下的希腊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但银监会、财政部等一再表示地方政府债务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不必对目前部分地方政府负债率较高的问题过于担忧,比如在今年“陆家嘴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公开表示,“目前政府负债率比较高的主要集中在经济不是特别发达的地方,中央财政对这些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较大,可以逐步帮助其解决高负债率问题。”

然而,全国地方政府的总债务到底有多少大家都不清楚,如果远超当下的数字,那么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还能负担得起吗?

巨额的借贷以及畸高的负债率已经够可怕了,但更可怕的还是它的未知性由于“黑箱操作”,地方政府的债务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没有人知道它有多深,而等到问题爆发的时候,可能做什么都来不及了。

因此,首要的问题还是先摸清楚情况,比如,地方政府的负债到底有多少、各地政府的还债能力究竟如何,等等。在基本情况都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去讨论风险大不大、该不该担忧,其实是无的放矢。

中国正致力于建设“透明政府”。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政府性债务理应属于主动公开的范围。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政府公开自己的债务,公众只能像猜谜一样去估算;直到审计署的介入,才让人看到“冰山的一角”。那么,是什么在阻碍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透明化?

想想也不奇怪,“债台高筑”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地方政府当然不愿意公之于众;另外,地方政府以政府信用作担保、通过城投公司等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既有打法律的“擦边球”之嫌,也缺乏程序上的合法性。

监管是防范地方政府高负债风险的关键,而透明是保障地方债务安全运行的前提。因此,当务之急是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置于阳光之下,然后是对政府借贷的数额和负债率进行限制,并建立健全政府担保及其借贷的监管机制。随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加剧,这一工作已经越来越紧迫。

(财经国家周刊)

当务之急是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置于阳光之下,然后是对政府借贷的数额和负债率进行限制,并建立健全政府担保及其借贷的监管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热门推荐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