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委扶贫工作队驻沭阳店西村指导员李汉中

热点新闻来源2008-10-21 13:48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新华日报 2007年岁末,省科技厅收到一封沭阳县东小店乡店西村村民的联名信,上面密密麻麻按满了500多位村民鲜红的指印、印鉴,还有签名,要求两年任期将满的科技厅选派的省委驻店西村扶贫指导员李汉中继续留任。

短短两年时间,李汉中为何能得到群众如此拥护?

近日,记者来到店西村采访,听到许多这封联名信背后的感人故事。

“他改变了我们大家”

宋科秀(店西村蘑菇种植户孙如桂的妻子):你瞧,“勤俭持家富贵长,自力更生胆气壮。”这是去年俺家搬进这新房时,李指导给写的门联,在说俺家如桂呢。李指导来了,如桂就像换了个人。这不,眼下蘑菇闲下来,他又忙着出去打工了。

要说过去,记者同志,不怕你笑话,如桂是啥都不会干,啥也不想干,俺嫁过来10年,一家三口就靠吃低保、四处借钱过日子,连房子都没有,借住在他弟弟家。

当初,听说村里来了扶贫队,如桂高兴,这下多少能接济点钱吧。不料,李指导上门来了好几次,一分钱不给,想挣钱,他提供大棚,你自己来种蘑菇。李指导说:“大棚也不白给你,赚了钱,12000元的成本你再还回来,这就是你没拿扶贫队一分钱,自力更生赚的钱;亏了,我兜底,你没啥损失,还学了门技术。”这话说到如桂心坎里了,谁是天生的懒汉孬种呀?干!责任保证金交不上,李指导个人借给俺2000块钱先垫上。

这回如桂真的挺争气,备料,建棚,进料,播种,天天出工出力。到了收获的时候,李指导找来商贩、罐头厂,天天一大早到村里收购。为了赶上趟,头几天半夜12点,李指导带着村干部一家一家催大伙起床采蘑菇,反复关照:蘑菇一出来,个把小时就长大了,采迟了,蘑菇一“开伞”,就卖不出好价钱。如桂真的守着蘑菇眼也不眨,愣没一个“开伞”。出菇最多的一天,卖了3000多块钱,这可是俺家过去一年都挣不到的呀。就这一季菇,俺家10个棚子卖了两万五,俺两个出工还得了两千多,把大棚成本一万两千八还了,净赚一万五。还了债,还盖了5间大瓦房。

卢文良(店西村支部书记):我们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461元。李指导一来,就骑着辆旧自行车挨家挨户跑,下地和农民一起干活,他那双解放鞋总是沾着泥巴。“连粳4号”优质水稻、黄皮洋葱、机插秧新技术、草帘纺织、秸秆打捆等等,一个个项目在村里推广开来。这份干劲,全村人都很受感动。现在,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

两年不到的时间,李指导落实了扶贫资金300多万元,村里建起了100幢高标准的菇房,近100亩的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5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村民康居示范区也开始建设。

“他专拣有月亮的晚上开会”

王友凯(店西村蘑菇种植户):李指导刚来那会儿,召集大伙商量致富项目,几乎每个礼拜都要开大会。为了不影响大伙正常的活计,他都把会放在晚上开。

农村没有路灯,沟沟坎坎的又多,走夜路来开会很不方便。这里养狗的人家还多,冷不丁窜出一条来,能吓你个人仰马翻。可是说来奇怪,每次晚上有会,月亮都出来帮忙,照得亮堂堂的,大伙心里更是亮堂堂的。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李指导的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天气预告。原来,他这么了解农村,这么了解咱庄户人的心事,专拣有月亮的晚上开会。回想起他刚来时跟大伙说的那句话:“我是苏北农村长大的,和这里农家娃一样,请大家相信我,和我一起干,一定能富起来!”我真是服了!

谷树年(店西村治安调解主任):去年9月,刮台风,下了一整夜的暴雨,村里是沟满河平,80个低棚正在发酵的营养料受淹,如果不抢排积水,这一季蘑菇就全完啦。李指导和大伙一道挖沟开渠。一个个障碍被排除了,但有一个地方始终没人动。原来,排水沟底下埋着的一具棺材有一块木板翘起来堵住了水流。动人家棺木,这在农村是很忌讳的。李指导见了,二话不说,跳到沟中,费力拔去了木板。他也是农村长大的,能一点忌讳没有?当时,大伙在旁边看着,没有人说话,但都挺感动,李指导真是咱庄户人的知心人。

“他比咱农家娃还能吃苦”

王友江(筹建中的店西村蘑菇合作社负责人):我印象最深的是,2006年4月,李指导带着我们几个种植户代表去买大棚材料的情形,简直就是一个新版的《梁生宝买稻种》,他比咱农家娃还能吃苦,比咱庄户人还“抠门”。

我们先到山东临沂的大市场看塑料薄膜,发现有一种是徐州产的,他当即带着我们赶到徐州这家塑料厂。省城的干部,带着几个农民跑材料,以前哪有呀?厂长非常感动,给了我们一斤5.9元的最低照顾价,说:“这个价格,我们连电费、人工都贴进去了,就算我们为扶贫作点贡献吧。”当时这种薄膜在沭阳零卖是6.5元一斤,2.4万斤一下子省了1.44万元。而李指导80元住宿费却舍不得花,跟我们一道住进了澡堂,每人只用了10元钱。

第二天,我们又马不停蹄赶往浙江德清买毛竹。火车站到毛竹市场有20多里土路,一问租车价钱,要20多元,李指导舍不得。我们就步行走到毛竹市场,一打听,还没到砍伐期,价格很贵,加上运费一根要1.7-1.8元。他又带着我们到山上转,跑了10多里山路,竹场的价格也不便宜。摸清了行情,心里有了底。回来后,李指导带着我们通过公开招标选定了洪泽的朱老板,请他调了一批毛竹,只要1.3元一根,又省了1万多元。

我问李指导,这么“抠”为的啥?他说,扶贫资金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要让大伙看到靠集体办大事的实惠。

沈闯(店西村蘑菇种植青年骨干):以前,我们这里夏天种不了蘑菇,2006年7月,李指导请来省农科院林技术员,引进新品种“夏菇93”增加产量。种夏菇要搞二次发酵,搭棚子,进料,再在棚子四边各放一个大油桶,装满水,插上电烧三天三夜,始终要保证棚里的温度在60℃以上。这些事都由合作社出面组织,又有技术员坐镇指挥,这么热的天,李指导本来是不用整天守着这个“大火炉”的,但他一步都不肯离开,有时中饭就在棚子边泡碗方便面吃。当时,他老头衫、大裤头、解放鞋,地地道道的农民打扮;脸上、胳膊、腿上,给蚊子叮得到处是包。这份罪,连我们这些在农村土生土长的人都受不了。(严颢)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热门推荐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