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 在改善民生中加快发展

热点新闻来源2008-10-21 13:48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国计”与“民生”的高度统一,是党的十七大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十七大报告辟出专题论述民生问题,充分表明中央对民生问题的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近年来,我们沭阳县委、县政府依据县情实际、顺应时代要求、响应民众呼声,走出了一条“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加快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只有充分就业,群众才能富裕,民生才有保障。关注民生,就要从就业入手,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几十万名富余劳力后面跟着几十万个家庭、一百多万张嘴,对于县委、县政府来说,这是天大的责任、山一样的压力。因此,保障和促进就业,是我们最重要的施政目标之一。一是“两翼”齐飞创造就业岗位。有项目才有岗位。近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实施以项目推进为主体、以全员招商和全民创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在加快发展中拓宽群众就业空间。2005年,全县平均不到4天就引进1个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06年,平均不到3天就引进1个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今年以来,平均2天就引进1个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平均一周就引进1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经过5年多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面积已达到24.5平方公里,承载各类项目420个、投产28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9个,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上市公司投资项目11个,用工达5.75万人。此外,我们还在乡镇规划建设了38个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努力为广大群众创造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我们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千方百计调动群众创业积极性,努力将民间资本由“休眠态”激活为“市场态”,促进储蓄变投资、资金变资本、“死钱”变“活钱”。目前,全县个体工商户达2.1万户,民营企业达到4663家,民营企业吸纳劳动力达16.8万人,民营经济直接税收占国地税收入80%左右。二是大力提高劳动者创业和就业技能。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坚持对“两后”新增劳力进行全员培训,多渠道加强社会劳动力技能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训65万人次。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机构132家,在校生3万人以上。通过培训,全县外输内转劳动力51万人,花木等特色产业经纪人突破6万人,从传统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超过80%。三是优化就业和创业服务环境。给钱给物不如给环境。我们成立了县诚信服务监督局,推行“超时默认和缺席默许”制度,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行经济、公安、新闻、安监“110联动”,治理不作为、狠抓乱作为、整顿慢作为,让群众在正常创业时感觉不到政府存在,在创业遇到困难时感到政府无处不在。

二、安居是民生之需。中国老百姓多数有“家园”情结。“家”和房子联系在一起,“园”和环境联系在一起。关注民生,就要让群众住得起房子、在良好环境中生活。我们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安居”作为政府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一是坚持和谐拆迁。和谐拆迁是顺利建设的前提。为了维护好拆迁群众的利益,我们出台了补偿、安置、特困户救助等一系列惠民措施,特别是先后规划建设7个共140多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以800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成本价安置拆迁户,以先入住、10年后再按原价付款或缴纳市场价50%房租的方式安置困难户,赢得了群众对拆迁工作的理解和支持。2003年以来,沭阳城区先后拆迁房屋318万平方米,今年以来就完成101.5万平方米,但未引发一起上访事件,形成了令人关注的“和谐拆迁沭阳现象”。二是实施低房价战略。农业人口占比高、城市化任务重以及地域广、生产要素少且分散的县情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迅速昂起县城龙头,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为此,我们综合运用市场、服务、政策和法律等多种措施,使沭阳房价始终比周边县区低30%以上,走出了一条房价越低需求越旺、需求越旺开发越多、开发越多城市化进程越快、城市化进程越快对工商业支撑能力越强的良性发展之路。2005年以来,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沭阳城区规划建设各类小区95个,总建筑面积1100万平方米,建成面积340万平方米。其中,规划实施的285栋12层以上楼房已有39栋建成、109栋在建、137栋即将开工。三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康居示范村建设。大力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全县林地面积达到4万公顷,花木面积达到33万亩。持续实施以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和清理干道两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四清工程”,深入开展改水、改厕活动,农民群众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大幅度改善。2006年以来,沭阳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新河镇周圈村入选“全国十大魅力乡村”。

三、交通是民生之要。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是发展的前提,富民的基础。关注民生,就要高度重视路网和运输体系建设,让群众共享交通畅达之利、出行快捷之便。“要想富,先修路。”我们坚持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大力发展交通事业。一是加强农村路网建设。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32亿元(其中对上争取2.93亿元),先后实施了546个农村公路项目,新建农村公路1490公里,初步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现在,西瓜、蔬菜等农产品可以从田头直接送到周边大中城市的瓜菜市场,过去遇到阴雨瓜菜便会烂在田里的情况永远成为历史了。二是加强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我们多措并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城乡公交为主体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目前,全县共有公交客车1427辆,2.41万座,其中,县内城乡公交582辆,8500座。另有出租车579辆,2316座。全县每天跨县客运能力达5万人次以上,每天城乡客运能力达10万人次以上。沭阳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只要3-4小时。各乡镇到县城不到10分钟就有一班公交,即使最偏远的乡镇,农民进城也不要1个小时。这就大大缩短了城乡的时空距离,为农民进城就学、就医、经商、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三是加强城乡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血脉。近年来,我们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积极鼓励群众发展交通运输业。现在,全县各类货运车辆达5247辆、5.45万吨,运输业已经成为群众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2006年,全县申考驾照人数达1.2万人,今年全县12家驾校更是期期爆满,预计培训数量将突破1.5万人。截止目前,全县私家车已达1.23万辆,接近全市1/3。

四、教育是民生之基。赢得教育才能赢得未来。教育既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德政工程,更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事业。关注民生,就要分群众教育之忧,解孩子上学之难。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一是深化教育改革。沭阳是人口大县,更是财政弱县。巨大的教育需求和短缺的教育资源之间所形成的“剪刀差”,一直是让党委政府尴尬、百姓抱怨的民生难题。为此,我们从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入手,拓宽投资渠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纵深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共有民办教育机构215所,教职工5900人,在校生达到14.7万人(占全县在校生的37.3%),固定资产总额6.2亿元,不仅解决了县内教育资源短缺问题,而且成为教育资源输出大县,实现县外办学54所,省外办学16所。二是改善教育教学条件。为了教育的投入,再多都是值得的。2005年,我们克服多种困难,投入6556万元,在全省率先实施481个“六有”工程项目,彻底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在所有乡镇办起了寄宿制小学,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寄宿上学,解除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后顾之忧。在沭阳召开的全省“六有”工程现场会上,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领导称赞沭阳“办成办好了经济发达地区都没有做到的大事情”。今年,我们在其它方面紧缩开支的情况下,投资3亿多元,大手笔建成了占地近千亩、办学规模万人以上的宿迁经贸学院,使沭阳拥有了自己的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大学,有了助推工业化进程的人才基地。另外,我们还先后在新城区和开发区新建了第一、第二实验小学新校区和5所中学,实现了学校的优化布局,促进了教育公平,也带动了新城区和开发区的发展。三是抓好贫困生救助。县财政专门建立了贫困家庭子女解困助学基金,近几年,每年都拿出数百万元,用于资助特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发动全县党员干部每人资助1-2名困难女童,办起了164个“春蕾班”,帮助7200名贫困女童重返校园。发挥县慈善基金会等各类民间组织的作用,让他们和党委政府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学活动,确保沭阳大地上没有一个孩子因贫辍学,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五、就医是民生之急。生、老、病、死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联,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注民生,就要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群众就医难和就医贵等问题。我们坚持从改革入手,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问题,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和医疗保障体系。一是扩大医疗服务主体、引入竞争择优机制。有无竞争或竞争是否充分是影响医疗市场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按照“政府办公卫、民资办医疗”的原则,把该管的公共卫生事业管好,把该放的医疗服务市场放活。一方面,对包括县人民医院在内的全县40所公立医院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或股份合作制改造,另一方面,鼓励县内外优质资源兴办规模医疗机构。目前,沭阳仅城区就有各类综合医院8家,专科医院7家。不仅给群众就医带来多样化的选择,而且促使各医疗机构在竞争中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现在,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医疗价格也明显降低,仅手术费用沭阳就比周边县区低1/4至1/3。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改制后,医疗价格稳中有降,但年总业务收入却由原来的4700万元和1300万元增长到9400万元和6200万元。二是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是群众健康的预警和预防系统,既是民生大计,也是政府职责。我们在全省成立了第一家县级卫生监督所,实现了执法监督与技术监测服务的分离。在城区成立了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村开展“甲级社区服务站”创建活动。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中心、县乡30个世代服务中心。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作为防保专项经费。三是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保障是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们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7.84%;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困难企业大额医疗费用统筹制度,参保率达98.69%。另外,对特困家庭,还另有一整套应急救助措施,确保城乡群众全部实现“病有所医”。

六、文化是民生之魂。群众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同时,必然产生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关注民生,既要高度重视物质层面,也要高度重视精神层面,一着不让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我们坚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文化工作,像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样抓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增强县域文化软实力。一是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先后投入1.55亿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电视接收和转播大楼、苏北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高标准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完善并积极创建省二级文化馆和图书馆,新建或扩建11个公园、52个市民文化广场,重建了34个乡镇的文化站,远程电化教育网络覆盖全县473个行政村,有线电视网络城区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通达率达到60%以上。二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重要的财富。我们积极筹措资金,对古城墙、虞姬禅寺等历史古建筑进行了修复性保护或恢复性重建;对地方戏等非物质文化项目进行了整理和保护,“淮海戏”、“淮海鼓锣”被批准为江苏第一批“非保”项目;对县内文化遗址、古迹和古树名木等进行了重点保护;对沭阳藉历史名人生平事迹进行了整理汇编;启动了花乡生态旅游区开发建设,积极打造群众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的“绿色氧吧”。这些文化资源,在教育、熏陶、引导和愉悦群众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注重培养文化人才。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建设了门类齐全、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人才库,并实行政策扶持和跟踪培养。加大人才外引力度,先后多次面向全国公开选聘特殊文化人才。坚持从娃娃抓起培养文化人才,县第二实验小学少儿京剧艺术团先后多次赴京表演,并多次在国家和省、市比赛获奖。四是积极开展文化活动。有活动才有活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和农村文化一起抓,把重点放在社区和乡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上。突出和谐、创业、生态三大主题,先后举办了2届中国"沭阳花木节、10多次大型广场文艺演出、20多次商业文艺晚会、30多场自编自演的主题文艺晚会,赴京举办书画展2次,举办县内书画展30多次。多主体、多形式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通过培养骨干、典型引路,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牢牢占领城乡文化阵地,城市社区走出了“一杯茶、一支烟、一副麻将打一天”的“文化沙漠”,乡村也告别了“早上听鸡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的“文化贫困”。

七、保障是民生之依。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群众生产生活的“保护伞”,社会发展的“稳压器”。关注民生,就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群众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面对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我们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社会保障网。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100%、98%和97%。二是完善社会救助网。针对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坚持定期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动员全县干群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专门成立了县慈善总会,筹集慈善基金5379万元,招募了一批慈善事业志愿者,建立了城乡特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特困生档案和台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体系。三是完善社会帮扶网。抢抓省委、省政府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的机遇,将帮扶工作纳入全县加快发展大局和全面小康建设总体规划。目前,仅“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就已经投入各类开发资金6073万元,启动实施扶贫项目428个,发展特色产业近40个,培训贫困劳动力5540人,帮扶贫困户1863户。不断完善“双帮双扶”工作机制,实行126个县直单位、3550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126个经济薄弱村、5000多户贫困户,形成了全县人民携手共进、齐奔小康的生动局面。

八、稳定是民生之盾。和谐稳定是投资创业的环境、经济发展的条件、群众安居乐业的保证。关注民生,就要积极作为,确保群众在安定祥和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千方百计化解老问题,千方百计避免新矛盾。一是真心实意倾听群众呼声。维护稳定的关键是走近群众、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为此,我们一直坚持县级领导干部信访接待制度,热情接待群众来访,限时办结访诉问题,对不能办理的事项,耐心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实行“一线工作法”和工作会办制度,坚持到一线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现场解决问题。开通书记、县长热线与电子信箱,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实行“信访快车”赴乡镇巡回接访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大走访”和干群对话质询活动,变上访为下访,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源头上化解不稳定因素。二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县信访案件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反映历史遗留老问题的。今年以来,我们将“两个中心”下岗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对乡镇农具厂、合作商店、运输站及农机站达到退休年龄职工、破产关停企业中五六十年代精减下放人员全部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未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带病回乡军人、老复员军人全部实行民政医疗保险和农村大病统筹“双保险”;对低于生活最低保障线的城乡居民实行“应保尽保”;对历史上政府拖欠的工程款全部按合同全额兑付;县财政安排1800多万元彻底解决沂南基金会和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股金兑付问题。从而,为历史遗留问题“清了一次淤,见了一次底”。三是创新维稳工作机制。大力推行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基层、抓基础、抓主要对象、主要领导抓的“七抓”维稳工作机制,推进由“救火式”、“被动式”化解社会矛盾向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超前化处理问题转变。同时,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大调解机制,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对重点人头、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落实包保责任。近年来,我县到市上访量全市最低,已连续15个月无到省集访,连续4年保持进京上访零登记。四是创造良好治安环境。本着“什么犯罪突出就集中打击什么,哪里治安混乱就集中整治哪里”的原则,经常性开展专项严打整治活动。在全县万人警力比仅为3.26处于全省最低的情况下,2006年全县可防性案件和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分别下降10%和13.6%,万人发案率低于全省3个百分点,群众治安满意率高于全省1.8个百分点。

民生问题的本质是对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群众需求的永续存在并不断发展,决定着民生问题是一个永恒课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和一蹴而就。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所赋予的新的民生课题和任务,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肩负起改善民生新的历史责任。

第一,民生需求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问题必须靠发展来解决。进一步改善民生,需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以经济社会大发展带动民生事业大进步。近年来,我们沭阳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纵向比,进步很大。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比,我们也存在明显的差距,仍然处于追赶型发展阶段,加快发展速度是区域发展的内在呼唤,是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因此,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好中求快,越快越好。一要在加速工业化上求突破。坚持以主攻亿元以上大项目统领招商引资工作,集主要精力突破5亿元乃至10亿元以上项目,争取用2到3年时间建成一批骨干工业项目,初步形成具有沭阳特色的工业体系。二要在发动大创业上求突破。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努力形成全民创业的铺天盖地之势。加大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力度,促进骨干民营企业加快实现二次创业。三要在推动城市大开发上求突破。瞄准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定位,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集聚城市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促进三产繁荣,提升人气、汇聚商气。四要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上求突破。坚持以亮点带动重点、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路,不断放大花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优势,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板块。

第二,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条件下,民生需求是动态变化的,民生工作的任务、重点和要求是不同的。进一步改善民生,需要根据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与时俱进解决好新时期新阶段的民生新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步,我们将突出解决以下五个方面重点问题。一是要重点解决好稳定房价问题。目前,沭阳城区房价调控在1500元/平方米左右,是全省的“房价盆地”。但是,区域内房价水平越低,上涨的潜在空间也就越大,速度可能越快,因此,稳定房价、维护民生面临着巨大压力。我们将在综合运用好法律、政策和服务之手的同时,按照规划要求,继续推出一批新的改造和建设地块,并加快新规划的50多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提前做好平抑明年房价的准备工作,确保沭阳房市始终处于低价热销的良性调控状态。二是要重点引导好外出务工人员“凤还巢”。引导31万外出务工人员有序实现“凤还巢”,是提高就业质量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较为现实的策略选择。目前,快速崛起的县经济开发区和蓬勃发展的乡村工业为“凤还巢”人员提供了“岗位”,低房价战略又为他们提供了安居“床位”,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大规模“凤还巢”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我们将加大宣传、引导和组织力度,引导更多在外务工的技能型人才回沭发展,共建家乡。三是要重点解决好改善交通状况的问题。区划调整以后,沭阳历届县委、县政府对交通事业都相当重视,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沭阳今天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机动车辆成倍增长,当初前瞻性设计的道路有些已经动态滞后了,老城区一些路段已经出现堵车现象,农村部分道路也难以负荷越来越多的车辆。我们将花大力气对城区重点路段进行改造,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交通管理,同时,通过拓宽路面、加宽路肩等方式,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畅通发展的经络血脉。四是要重点解决好城市管理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原有社区网络在拆迁过程中被打破,开始出现居委会找不到居民、居民找不到居委会的现象,再加上大批农民和外地人进入县城定居,城市管理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我们将创新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措施,合理划分社区范围,动态掌控人口信息,科学进行社区管理,积极探索与加快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管理新模式。五是要重点解决好“空心村”的问题。随着青壮年农民结构性洗脚离田,很多村落变成了“空心村”。“空心村”现象不仅带来诸如“留守老人”养老、“留守儿童”就学、病残孤寡户救助等民生问题,而且对“三农”实现历史性跨跃提出了新的课题,实现对离田劳动力的资本替代和技术替代,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而且成为迫切的现实呼唤。我们将呼应群众需要,适应发展要求,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大胆探索,逐步打破一家一户小农经营格局,努力探索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第三,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需求是有差异的。进一步改善民生,不仅要注重解决面上共性问题,也要注重解决特殊群体的个性问题。对于沭阳来说,下一步,要重点关注“体制外”三大特殊群体的利益。一是要重视解决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随着城市发展和开放化程度的提高,外来投资创业、就业务工、定居安家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加。要像重视本地群众一样重视外来人员和家庭的民生问题,帮助外来群体融入本地社会,让他们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二是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保障问题。探索建筑工程“工资预留专户”制度,每个建筑工程单位中标后都要先向“工资预留专户”打入工资保证金,一旦出现拖欠工资现象,就由劳动保障部门启用专户预留资金,发放工人工资。对城乡所有企业实施欠薪预警制度,用人企业每月上报工资发放情况,劳动部门进行汇总分析,对疑点单位进行核查并下发欠薪预警通报,确保县内不发生一起因欠薪而引起的群访案件。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老板,稳步推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提前为未来民生问题“埋单”。三是要维护好民办教育机构师生的合法权益。沭阳民办教育机构比较多,如果监管乏力,很可能导致群体性不稳定问题。因此,要整合力量,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指导、帮助和监督管理,维护师生权益。要重点加强对全县民办教育机构资金账户的监控和管理,防止办学主体将资金抽逃脱壳,将痛苦留给师生和家长,将包袱丢给政府。

第四,由于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昨天的冲天干劲换来的可能是今天的遗憾,今天引以为骄傲的发展业绩可能成为明天民生问题的根源。进一步改善民生,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得更高一点,考虑得长远一点。当前,要特别注意三方面问题。一要特别重视城乡规划、建设的前瞻性。国内外城市建设中一些遗憾工程的出现,不是没有规划或不执行规划,而是规划受到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因此,我们不仅要强化执行规划的严肃性,更要强化制定规划和开发建设的前瞻性,真正以“现代化中等城市”的标准规划和建设我们的县城,确保城市建设多留赞叹、不留遗憾,努力建“不拆迁的房子”。对于农村来说,还要努力做到不建“空关的房子”。要组织力量逐村考察未来10-20年人口成长的趋势,而后修订完善集中居住点的规划。绝不能在“空心村”上建房子,建“没有人住的房子”。二要特别珍惜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最宝贵的发展资源,节约了土地,就为后人留下了发展的后劲和空间。我们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使用计划,提高土地投入密度,尽可能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三要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强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理念,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防控工作,努力保护好、发展好生态环境这一最大的发展优势。

第五,由于认识水平、知识眼界和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群众需求有时候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改善民生,需要我们既积极满足民生需求,又善于引领民生需求。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宣传教育。要通过社区教育、媒体宣传、主题活动、表彰激励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的行为方式,养成卫生的生活习惯,互爱、互助、互信、互学,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告别脏、乱、差,远离黄、赌、毒。二是典型引路。通过成功典型的示范引领,帮助广大群众树立勤奋创业、勤俭节约等意识,培养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精神。三是政策引导。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企业由粗放经营向节能减排转变;引导群众由就业向创业转变;引导创业者由单打独斗向联合做强转变;引导城市居民由住多层楼房向住高层楼房转变。四是管理约束。对不遵守交通规则、乱贴乱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和习惯,不能迁就,除了教育引导之外,必要时还要辅以适当的管理约束措施,实行强行入轨。

第六,改善民生,主体是政府,关键在干部。进一步改善民生,还要在强化干部民生意识、提升解决具体民生问题能力上下功夫。改善和发展民生,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一要进一步强化“快发展”意识。群众的满意度常常是在比较中形成的。纵向比,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城乡面貌一年比一年美,横向比,生活水平比周边地区高,城乡面貌比周边地区好,群众就会有幸福感,满意度就高。反之,群众就会不满意,就会觉得生活“缩水”了。因此,要特别在“快”字上下功夫,强化紧迫意识,只争朝夕,快发展,快建设,快见成效。二要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情感教育。情感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要继续深入开展情感教育活动,唤醒和强化广大干部对群众、对工作的朴素感情,带着责任干工作,带着感情抓民生,把公家的事当作自家的事一样对待,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理。三要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关注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职责,是党员干部必须履行的义务,不是对群众的恩赐和施舍。因此,不仅要关心、关爱群众,更要尊重和依靠群众。要通过实施“一线工作法”、工作会办制、工作点评制等具体措施,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民生一线去解决好一个个问题、办好一件件实事、抓好一个个项目,以此来改进作风、提升能力,赢得群众的信任和认同。(中共宿迁市委常委、沭阳县委书记 莫宗通)

[责任编辑:admin]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热门推荐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