挹江门刚被修缮时的样子。江南时报记者 秦怀珠 摄
近日,前往南京老下关游玩的游客发现明城墙挹江门城楼周边搭好了脚手架,周边也被围挡围了起来。原来,开辟于1921年的挹江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霜洗礼,结构已有安全隐患,因此南京市文物部门决定实施首次整体大修。
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与太平门通道未批先建一样,挹江门修缮没有上报审批,其修缮方案设计单位更是只有乙级资质,没有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质。
前世今生
孙中山灵柩曾从此通过
大修缘于破败不堪
挹江门是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的重要通道,城门最初只有一个门洞,原称“海陵门”。1929年,为了让孙中山灵柩顺利送往中山陵,国民政府将其扩建为三道拱门,并更名为挹江门。
1984年,为纪念南京解放35周年,挹江门城楼上的两层仿明宫殿式门楼进行了重新整修,作为渡江胜利纪念馆(旧馆)。后来渡江纪念馆新馆建成后,这里只展览一些与渡江胜利有关的书画作品。由于缺少管养维护,近年来只是间断性地对外开放。
门楼经过30年的风风雨雨,挹江门城楼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破败不堪。如今的城楼除了油漆脱落、地板开裂、墙面空鼓等“面子问题”,甚至结构上也有了安全问题。如屋面砖瓦大量破碎、缺失,门楼室外地面出现一定下沉,很多木柱柱脚也有不同程度的腐朽。因为种种隐患,南京市决定启动近百年来的首次大修。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的大修将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按照“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的修缮思路进行施工。不会揭顶,而是采取“拾漏”式的大修方式,如,重做屋面并加铺防水层,屋顶残损破碎的青瓦会按原尺寸进行更换。同时,去除墙面上的污渍,木构件重新刷桐油保护,补铺室内木地板。此次修缮工程除了保障文物建筑安全所需的用钢筋、碳纤维加固外,将同时尽可能多地保留老门楼的原有构件。“城楼上后期加建的门卫室、水池、铁门以及老化电线也有可能保留,因为这也毕竟是一部分历史遗存的信息。崭新的挹江门城楼将于7月底前完工亮相。”
记者调查
乙级资质单位称还修过明孝陵
对南京人来说,乡愁是明城墙和梧桐树。时光流逝,但对南京人来说,永不变的是:看见城墙,心里就踏实。早在1988年1月,明城墙被确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多年来,南京市政府与民间一直致力于南京城墙的保护。
然而有古建界知情人士昨天再次“爆出猛料”: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设计方和施工方,必须同时取得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给的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挹江门的设计方——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只有乙级设计单位资质。
记者昨天在现场调查证实了这一点。在挹江门修缮现场附近的一块公示牌上,注明了设计单位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而施工单位为“常熟古建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记者调查发现,常熟古建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确实为一级施工单位,而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确如爆料者所说,只有乙级设计单位资质。
昨天,记者以修缮文物需要咨询问题为由,拨通了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位分管院长的电话。这位院长明确表示,该单位是乙级设计单位。“乙级资质能修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迹?”对记者的提问,他很自信地回答:“乙级设计单位肯定能修缮全国重点文物的古迹啊!我们不但负责明城墙的修缮,而且还修过明孝陵。”
国家文物局:只有甲级单位可负责
但国家文物局却否定了这一说法。该局负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许可管理职责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司有关人士明确表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甲级设计单位和一级施工单位可以负责修缮。除非是临时性的抢险工程,可以委托给乙级设计单位。
然而,挹江门这次大修,是近百年来的首次修缮,明显不同于一般的临时性的抢险工程;委托给乙级设计单位明显不符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根据《文物保护法》规定:“未取得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公开的资料,明孝陵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文物建筑修缮从设计、施工到验收都有严格要求,设计及施工单位必须要有国家文物局认可的文物修缮资质,这些规定已施行十几年了,但资质只有乙级的设计单位,怎么能通过正常招投标程序连续取得全国文保修缮工程的设计资格的呢,让人不得不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修缮方案同样没有报批
此前,南京城墙太平门通道工程建设,因未履行相关文物保护审批程序,属违法建设工程;本报独家报道后,被国家文物局要求立即停工。后来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太平门通道工程上报江苏省文物局,同时向国家文物局补报太平门通道改建及风貌整治设计方案后,获得通过并得以继续施工。
昨天,爆料人称,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同样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江苏省文物局有关人士向记者证实,目前未接到南京市文物局上报的挹江门修缮的方案。这也就意味着,挹江门的修缮更不可能上报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为什么不经过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审批同意就进行如此大修?
“近百岁”的挹江门这样修缮到底靠不靠谱?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接受采访时曾经发表的一个观点,让人不得不为挹江门“捏了一把汗”。谢辰生说,“文物古建保护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破坏了,就永远恢复不了。”
链接>>>
明城墙——
世界第一大城垣
“人穷其谋、地尽其险、天造地设”,不遵循方形、矩形旧制,在钟灵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间,蜿蜒盘亘达35.3公里……在南唐以来旧城基础上,明城墙建于公元1366年到1386年,为世界第一大城垣。当今世界古代城墙绝大多数已被毁坏,或荡然无存,而南京城墙经历6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仍有三分之二以上仍旧昂然屹立。青奥会前,南京明城墙将确保22公里、力争25公里城墙本体向公众开放。江南时报记者 姜楠
[上一页][1][2]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