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社评:给自己一份保险 给社会一份安宁

民生资讯工人日报2018-05-01 13:01
穿越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分享更精彩

举报与纠错 打印本文

提高风险意识,学会规避风险、降低损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守护神”。

据4月25日人民网报道,地震台风、航班延误、高风险户外活动……随着出游目的地的增加和出游方式的多样化,旅行途中的各种意外情况时有发生。目前我国游客的风险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出游前购买旅游保险的人群正在增多。

公众的风险意识正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好事。

行船跑马三分险。出行游玩,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野外被困、野泳溺水、登山跌落、交通事故、人身伤害、钱财失窃等。有数据显示,国人出游购买保险由以往很低的比例,到如今超过50%。2017年全国保险密度(平均一个人买保险的花费)达2624元,而这个数字在38年前仅为0.47元,增长5600多倍。这反映出人们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如何转移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等问题有了意识上的转变和进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购买保险没多大兴趣,保险意识不强。一方面,保险是一项投资,相比其未来可能会让投保人降低部分损失,人们更倾向于看到收益,没有真金白银的好处,很难主动掏钱购买“无意外等于打水漂”的保险。另一方面,侥幸心理使得大多数人认为意外情况属于小概率事件,离自己很远,没必要花冤枉钱;此外,很多人不了解保险,也不知道有哪些产品可供选择。同时,商业保险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保险市场不够完善,品种不够丰富,且乱象频发,令公众心存疑虑。

事实上,购买相应保险是对自身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一项重大保障,关键时刻能够“四两拨千斤”,用较少的钱将损失降至最低。比如,人们熟知的车险、重疾险、意外险等,都可在符合条件的情形下,通过保险理赔,为投保人及家庭减轻经济压力。

个人购买相应保险也是对公力救助等公共资源的节约。诸如驴友探险迷路失踪、游客不听从相关部门提示前往或滞留在有冲突的国家地区等情况,相关部门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搜救、营救,为此产生的费用由谁负担问题一度在媒体上引发争议。为了健全风险管理与保障体系,浙江宁波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试点三年政府救助型旅游保险,投保人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伤亡或需要救助的,可通过保险理赔形式实现救助。类似做法是政府层面利用保险来分担救援巨额费用的一种探索,也折射出这种重负越来越让相关部门头疼。

减少风险,保险先行,这种意识应在更多人群中强化。据权威部门发布的《2018年1-2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显示,我国东部地区风险意识较强,中西部广大地区较弱。在欧美一些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人均保单多达七八份,我国大陆地区商业保险经过20多年发展,人均保单仍不足一份。因而,继续强化公众防范风险的意识、增加投保覆盖面,是我们应当继续努力的方向。

规避和转移风险的第一道关口,是我们每一个人——危险的地方尽可能不要去,出行前尽可能做好安全攻略,了解并适当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等;第二道关口则是保险行业的壮大,相关企业不能为了赚钱而忽悠人们购买与实际需求不相称的产品,甚至弄虚作假。只有充分满足客户知情权、丰富产品类型、精简理赔条件,保险业才能在惠及百姓的前提下健康发展。此外,在重大自然灾害后,相关方面应借势宣传保险的意义和价值,让现代社会保险与人人有关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风险意识,学会规避风险、降低损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守护神”。

[责任编辑:指尖沭阳]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

关于沭阳网 | 本网动态 | 联系方式 | 投稿荐稿 | 免责声明 | 广告投放 | 微信平台 | 意见反馈 | 删帖须知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 | 手机站
Copyright © 2007-2018 0527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 苏ICP备17024489号-1 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