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汇聚于此
在整个村子行将不复存在的时候,还是会有人说起当年坐落于村中的“童馨幼儿园”,在百度中搜索河北村,有关这个幼儿园与其创立者杨芳的新闻报道,是这个城中村为数不多的正面报道。
侗族女孩杨芳,毕业于湖南一所幼儿师范学院。毕业后,她曾经在湖南当地一所公立幼儿园做幼教。2009年底,来到南京帮朋友做早教项目。
“有一次我正好逛到了河北村附近,看到
两三个小孩子在小巷子里玩耍,浑身脏兮兮的。”在之前的一次新闻报道中,杨芳这样说,“这些孩子没人知道什么是幼儿园,那一刻,我决定利用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专长,专为这些民工的孩子们办一所幼儿园,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学前的快乐。”
2010年下半年,杨芳在河北村租下了三间房屋,每间房租280元。一番简单的改造后,这三间民房就变成了幼儿园。第一次招生,杨芳只招来了3个孩子。
当时的杨芳一天24小时吃住都在幼儿园里,平时就和孩子们一起睡大通铺。最难熬的冬天里,“半夜总是会被冻醒,然后就是默默地流泪。”
不过,在河北村拆迁之前,“童馨幼儿园”里已经有了100多位孩子,大多是住在村里的民工子弟,老师也有了十几位。
急剧膨胀的村庄
城市管理的痼疾
在急剧膨胀之前,河北村跟现在相比截然不同。
“差不多是在2007年左右。”曾在建邺区兴隆街道办事处担任主任十多年蒋宏喜说。在此之前,虽然河北村也是农村,但并非是城管部门眼中的顽疾。
当时,河西新城处于大发展时期,高楼大厦在昔日的稻田和水网湿地上建起,河北村的周围也是如此,村南边的应天高架将村子与南侧的城市隔开,村东侧也建起了玻璃幕墙的商场与写字楼。
可河北村还是河北村。
村民的耕地大多被征走,村庄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纳入开发范围。相反,由于城市的发展,居住于祖屋的村民却发现生活成本正在日渐上涨。
这时候,因为城市的发展,大量的外地人来到建邺区,房价低廉却交通便利的河北村成了他们选择落脚地的首选。
“最多的时候,差不多住了几千户人家,主要是外地人,本地居民原本就只有几百户,有条件的,又都暂时搬出去了。”蒋宏喜说。
从河北村的发展史上,差不多能看到中国城中村的发展规律:城市发展,城中村吸引了外来者,外来者在此居住时难免搭盖违建,城中村逐渐成为脏乱差的代表。
这种违建并不只来自暂居于此的外地人,本地居民也曾经为了多收取租金在原有的祖屋上进行搭建,而且,也确实有生活困难的居民因为几代同堂,而不得不搭违建。最初的时候,这种违建并不为管理者所注意,在长久的印象里,这里只是村庄,并不等同于城市。
2007年,附近要建“科技园”,河北村即将拆迁的消息,更是让当地建造违建的状态陷入疯狂。
蒋宏喜跟记者说起当时违建的剧烈程度,“一晚上就能盖起一个小楼,没有地基,水泥也很少,像搭积木一样。”
愈演愈烈的违建导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河北村的负面报道不绝于耳,媒体从这个城中村中,先是发现了违建,后来,又找到了泔水猪的养殖基地,收售黑自行车的窝点……
河北村,就跟中国大多数城中村给人的固有印象一样,一度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
困难重重的拆迁史
总算是到了尾声
有关河北村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这让城市管理者苦恼,搜索新闻报道,会发现村庄与城管的斗争已经持续了数年。
“2007年2月10日,兴隆街道城管中队倾巢而出,10个人去河北村,10个人去河南村,每天值班到夜里12点。可是一过12点,居民就开始动手搭违建。执法人手显然不够,6名部队转业干部刚分到兴隆街道,就先被拉到了村里昼夜巡逻。”
“2012年10月10日,南京市建邺区河北村下圩沟泵站北侧有一段约百米路段成了‘断头路’。然而就是这百米路段有一堆建筑垃圾,垃圾堆放处场面十分“壮观”,此路段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将这些垃圾清运走。”
因为地处鼓楼区和建邺区交界处,河北村的管理一直困难,经常是城管部门上门拆违之后,新的违建又出现。这个城中村成了城市管理者眼中的痼疾。
这一状况直到2013年春天才有改变。
2013年4月30日开始,“河北村800亩项目”拆迁工作开始,建邺区的最后一个城中村迎来了自己的最后时光。
昨天,记者再次来到河北村时,发现经过一年多的拆迁,整个村庄只剩下最后几幢孤零零的房屋,其他的大部分建筑已经被夷平了,大量的土地被围进了砖石水泥围挡。
“村民还剩3户没有搬走,城市户口的居民还有29户,大部分是因为拆迁补偿问题没有谈拢。”在拆迁现场的建邺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徐新说。根据南京市委市政府公布的《关于在全市开展“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包括河北村在内的28个区域,必须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动迁。
“越是尾声,越是困难,但我们有信心。”徐新说。
“这里确实住不得了”
但能否将村庄记在纸上
在河北村尚且保留的建筑物中,有一栋建筑颇为显眼。
青砖垒墙,黑瓦覆顶。四周的墙体整个合围起来,留出的门户比现在的要小些,走到近处,能依稀看到雕花的窗棂和横梁。“这是民国初年开明士绅王汉洲的故居。”住在河北村附近,曾经参与编纂建邺地方志的老人任宣说。
任宣说,王汉洲故居用料讲究,工艺合理,结构牢固,雕饰华丽,为清末民初南京民居建筑中的代表作之一。
而在一本介绍建筑的书中,也提到了这个建筑,“该建筑群长42米,宽12米,前后四进,由大门、走廊、前厅、中厅、厢房、后楼、后厅所组成,其第三进为楼厅,厅顶呈半月状。后厅隔扇由宽0.6米、高2.95米的木门组成。木门及大厅横梁上均为高浮雕木刻,花卉、人物、鸟兽图纹无不生动形象, 栩栩如生。半月状厅顶的方木框架间均由夹有钢丝网的玻璃覆盖,可观赏上新河及码头。地面由边长0.46米的正方形地砖拼砌而成。”
任宣说,王汉洲故居因为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在这次动迁中得以保存,但其他村民的祖屋,却没有这么幸运。
“虽然大多是不出名的普通人,但其实这些老屋也是有价值的。”现年81岁的任宣推了推鼻子上的眼镜叹了口气。
根据任宣的介绍,河北村所处的地块,曾经属于古时候的上新河镇,这里从明朝开始,一直是南京地区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从江西、湖北的江面上放下木排,在这里截住,靠着人拉马拽,送进南京城。”任宣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的建筑都跟上新河镇有关。
这样的盛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后,当木材不再是建筑的主要材料时,因为木材生意兴起的村镇也陷入衰败。有人搬走了,有人留下来,成了在田间插秧的农民。
之前保留下的祖屋因为岁月衰败不堪,有关村庄的历史,也只存留在当地老人的头脑中。
“这里确实住不得了,应该拆迁改善,但应该有人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任宣说,他希望,有人能够收集这些村庄的历史,将它们记录在纸上。
河北村概况
河北村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扬子江大道附近,是南京市区西南部的村庄之一。全村总人口约2000人。
根据南京市要求,包括河北村在内的28个区域必须在今年6月底之前完成动迁。如今,河北村拆迁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只剩几幢房屋孤零零地伫立其中,这些孤单的建筑物是之前留下的文物,以及因为种种原因尚未搬走的少数居民。
对话
为保障青奥会
提前一年完成城中村改造
建邺区副区长宗仁:
为保障青奥会
提前一年完成城中村改造
河北村是不是建邺区的最后一个城中村?
宗仁:目前来说,还有5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处于扫尾阶段,河北村800亩项目,确实是建邺区规模较大的最后一个城中村。
那是不是可以说,建邺区即将完全城市化?这是在计划之内吗?
宗仁:按照南京市部署,建邺区原计划在2015年实现这个目标,但为了给青奥会提供更好的城市环境,我们提前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有望于今年年内提前一年完成。
在之前的统计数据中,2007年时建邺区一共有17个城中村,但目前只剩下河北村一个,而且,也已经快要动迁完成,建邺区为何能够有如此快的速度,能否介绍下相关的经验?
宗仁:能够这么快完成,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拆迁模式,首先,在拆迁工作开始之前,要进行非常详细的调查,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并且始终坚持公开透明;第二,在执行拆迁任务中,建邺区抽调了机关干部中的精兵强将,他们善于协调沟通,能更好地为拆迁户做好政策宣传和服务工作,而不是请什么社会上的拆迁公司,一切工作都是政府工作人员在做;第三,拆迁的过程中,每天晚上都要碰头开会,研究拆迁过程中老百姓的搬迁及过渡的具体困难及解决途径;第四,拆迁的过程中,特别注重走法律程序,严格依法拆迁;最后,坚持把被拆迁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拆迁安置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合理需求,提供区内多处安置房源,并且尽可能提供较多的现房、二手房源供群众挑选,希望能够将老百姓安置到位。
当初,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也曾经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其中,就有一些诸如保洁人员等低收入人群租住城中村的房子,但他们是没有拆迁补偿的,建邺区有没有相关举措,能够保证他们的居住?
宗仁:对于从事市政养护、环卫保洁等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困难问题,目前建邺区正在探索解决途径。
- 2
- 下一页
- 显示全文
读完这篇文章后写点感想吧 你还可以 收藏 留以后再看